首頁 > 股票 > 正文

帶著父母體驗了 5 天特斯拉 Model Y,我決定還是買燃油車

2023-05-30 08:20:34來源:ZAKER財經  

文|電車通

給你一輛高配特斯拉Model Y,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按理來說,特斯拉Model Y 這種處處彰顯性能的 " 轎跑 SUV",就應該拉到一些沒人沒車的地方狠狠地 " 狂飆 " 一把。

我就不一樣了,第一想法就是拉上家里人出去旅游,在家人面前好好秀上一把。他們平時只在網上刷到關于特斯拉的新聞,卻從未親身體驗過特斯拉以及其它品牌的電動車,而且在店里試駕無非就是小開兩圈,根本沒辦法判斷車子好不好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父親是有著三十多年駕齡的老司機,開過大貨車,后來一直開燃油車,堅持不肯換電車。

這段時間,我拿到了五天特斯拉Model Y 體驗卡后,決定帶上家里人出遠門,在長途旅行場景中真實體驗一下這款車,看看它能否讓堅持看好燃油車的長輩們動容。

一款車到底體驗如何?我們更應該多聽聽真實車主特別是普通用戶的聲音,而發燒友、科技圈人士以及車評人等 " 尖峰人群 " 在全球數億車主中,只能屬于小眾人群。

特斯拉的高科技,卻讓老司機父親無所適從

30 余年的駕車經驗,在新能源車面前猶如一張白紙,尤其是特斯拉。

說起我父親的駕車經驗,算不上傳奇,但也不普通。早些年他做過很多辛苦的工作,包括開貨車跑運輸。多年以來,他形成了穩重、安全的駕駛習慣,每次坐他的車,都能給我帶來一種無比安穩的感覺。

父親很少換車,最近的一款是多年前買的漢蘭達,但他對汽車行業仍然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偶爾上網看視頻,通過一些新聞和車評了解行業的變化。

每當和我聊起汽車的智能化時,他總會以嫌棄的眼光看待。

" 車企什么功能都做到車機屏幕里,開車的時候想點都點不到,一個空調還要點半天。要是以后每個人開車都看著車機屏幕,調整功能很麻煩,甚至還邊開車邊看視頻玩游戲,這安全還能保證嗎?"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這或許也是眾多燃油車老司機對電車心存的最大疑問。什么 " 第三空間 "" 出行空間 "" 輪上機器人 " 概念對他們都太遙遠了,他們眼里的汽車依然只是一個出行工具,因此更關注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舒適性。

新能源廠商為了讓汽車 " 看起來 " 更智能,去掉了很多物理按鍵,并將功能集成到車機屏幕中,屏幕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有些車就連座椅后排都塞入了屏幕。這些對不愛嘗試新事物的傳統油車主來說,顯得有些花里胡哨。

類似于 " 交互屏幕化 " 的改變,在新能源車上還有許多許多,對燃油車車主來說很多都無所適從。如何打開車門,就是我和家里人第一次接觸 Model Y 所要搞清楚的問題 ......

父親坐進 Model Y 的第一件事,就是問我昨天下車是不是忘記 " 熄火 " 了,我花時間跟他解釋了一通——停車后只需要掛上駐車擋,鎖車即可離開,這就跟手機關閉屏幕待機差不多道理。

" 那車子豈不是一整晚都在耗電?我覺得這習慣不太好。"

沒錯,嚴格來說特斯拉Model Y 只有類似手機的 " 關機 " 按鈕,事實上離車之后一切功能都會停止工作,但如果選擇不 " 關機 " 的話,它確實會像手機一樣 " 待機 ",一晚上大概會消耗 7% 左右的電量,這已足夠我上下班了。

" 屏幕在顯示什么?車都鎖上了屏幕為什么還會亮?" 父親不斷提出疑問。

其實這是特斯拉的 " 哨兵模式 " 被激活了,簡單來說就是影像記錄,我告訴父親不在汽車身邊的時候,它會自動記錄周圍的事物。打個比方,如果運氣不好有人劃到了 Model Y,我就可以借助錄像回放報警追責。如果車子在充電,屏幕則會顯示充電狀態。父親表示,這種情況其實大多數時候并不會遇到。

特斯拉的中控簡潔到了讓父親難以適從的地步,開了這么多年車,頭一回見到上手難度那么高的車。物理按鍵幾乎沒有,一切都要通過中間的大屏幕解決。在我耐心的引導下,我的父親勉強學會了用車載地圖。比屏幕簡單操控更可怕的是讓他用屏幕上的全鍵盤輸入,簡直就是地獄級難度。

這一幕跟當年教長輩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景幾乎重合了 ......

特斯拉的空調也很高科技,風向調整全靠屏幕滑動交互。整個手把手教學過程,我父親很懵逼,差點把腦子給 " 干燒 " 了,更別提駐車時還可以用方向盤玩賽車游戲,一幕幕高科技沖刷著這位傳統老司機的觀念,以往的操作經驗完全用不上。

我準備開車。父親很快搞清楚了電門、剎車、方向盤在哪里,老司機的經驗讓他直接拋出問題:" 危險燈開關在哪呢?"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直到看了使用手冊之后,才發現原來在我頭上 ...... 只能說特斯拉是為數不多需要認真閱讀并謹記使用手冊的車型了。特斯拉有許多 " 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 " 的創新,這確實提高了用戶學習門檻,這跟喬布斯當年提倡的 " 做不需要產品說明書 " 的產品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一切準備好后,我便開著 Model Y 出發了。父親對操作車機很快失去了興趣,而母親則在后座靜靜躺著睡覺。這讓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新能源車是否放棄了傳統老司機這個群體?

如果是傳統燃油車,我父親這樣的老司機只需要花少量時間適應物理按鍵布局,即可實現盲操作快速發車。但在特斯拉面前,這一切完全都被顛覆了,許多物理按鍵沒了,十幾英寸的車機屏幕對他們來說可謂是 " 花多眼亂 "。

" 不會用 "、" 好麻煩 " 這一類詞語也曾在我的腦海里閃過。雖然我是一個玩過很多數碼產品的 " 準科技發燒友 ",但剛拿到 Model Y 時,車機竟然也完全不會用。唯一的辦法就是出車前設置好所有東西,盡量避免在駕駛過程中使用車機,擔憂的心情,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深度接觸特斯拉獨自上路時都會有。

那一刻,我也終于搞清楚了一點: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勢力電車,與傳統電車也有著本質區別,盡管它們的外形都是一輛汽車,盡管它們的能量都來自于電池。

由于是試駕車,我的手機沒法和 Model Y 綁定,使得智能化體驗這塊有些缺失,遠程操作成了遺憾。或許父母看到我遠程開空調,對智能汽車的看法會有些不同吧。

充電還是繼續開?電動車主都有續航焦慮癥

一路上,父親問我最多的問題就是:"電量還夠用嗎?需不需要找個服務區停下來充電?你看不到儀表盤,怎么知道自己有沒有超速?"

續航焦慮癥和罰單焦慮癥,司機普遍都有。這也是我體驗 Model Y 時,內心諸多疑問的一部分。我本人也是一個有重度 " 續航焦慮 " 的人,出門在外,手機電量每下降 1%,內心恐慌指數都會上漲 100%,駕駛電動車亦是如此。

充電還是繼續開?難免讓人糾結。每隔一段時間掉 1% 電量帶來的焦慮感讓我緊張,但特地繞路去找一處合適的充電站又很浪費旅途的時間。

等我習慣 Model Y 的掉電速度后,便對它 "1% 電能跑多久 " 有了大概的認知,焦慮感也就稍微緩解了些。由于第一次乘坐 Model Y 的家人依然有續航焦慮,于是我選擇在下高速出口前最后一個服務區 " 喂飽 "Model Y 再出發,此時電量還有 47%。

在服務區休息時,我問家里人對 Model Y 的感覺怎么樣。他們給出了共同的答案:車里很安靜,坐起來比較舒服。

Model Y 某種程度上可被定義為 " 轎跑 SUV",它的后排空間或許約等于一輛緊湊 SUV,空間對大多數人來說,足夠了。

除車機實在難以適應外,他們對 Model Y 最基礎的機械素質表示了認可,高速行駛帶來的路噪被大部分過濾,在車里聊天不費嗓,聽歌不用開太大聲。不過由于我對電門的控制還比較生疏,那種然加速后又減速的感覺,對于乘員而言并不舒適,讓他們甚至有一些 " 暈車感 "。

服務器有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首先要用我的手機掃碼解開車位鎖,并在 2 分鐘之內停進去,然后再拔出充電接口接到車上充電。看著很新奇其實步驟很繁瑣,如果每一步都要我自己一個人搞定,那就只得委屈一下其它排隊的車主了。以前加油站那種專業服務人員恭敬服務的感知,一去不復返。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我承認,待在服務區眼巴巴看著 Model Y 充電的那段時間確實難熬。充到 60% 左右的時候,充滿仍需要一個多小時,家里人的耐心已被消磨殆盡,我不得不繼續出發,到了目的地后再另尋機會充電。

當然,便宜確實是便宜,隨便充幾度電才花了 11 塊錢,一次加油三五百元在電動車上不存在,這算是 " 以時間換金錢 " 嗎?

(圖片來自電車通)

服務區等充電時可以用車載娛樂啊!不過家中長輩,沒有什么特別想追的劇集,對汽車上的娛樂項目不太 " 感冒 ",車機上的視頻播放也就沒有用的想法了。而且真要娛樂,手機還是最方便的屏幕,長短視頻都能看、什么姿勢都可以,不需要伸著脖子看車機屏幕。這樣看,車載娛樂對 " 乘員 " 來說就是偽需求。

根治續航焦慮癥,電動車企還得 " 對癥下藥 "

回歸使用場景之后,我對 " 續航焦慮 " 也有了一個更細致的認識。

符合 " 理想 " 條件的電動車,并無焦慮一說,當電動車的運行狀況完全在自己的預想范圍內,我們是完全不會焦慮的,這就引出了一個點:開電動車之前往往需要較為周密的計劃,比如行駛路程、車輛續航、路況、充電地點等。當一切都在用戶的掌控之中,新能源車不可能有續航焦慮。

焦慮來自不確定性。一方面,當你臨時要出遠門,電動車剛好沒什么電,續航不太夠用時,自然就會有續航焦慮;另一方面,電動車在特定工況下得出的標稱續航,與實際工況續航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天氣條件也會影響電車的工作狀態。里程進一步 " 打折 " 后,換來的則是車主對 " 電量不足 " 的恐懼。

要解決續航焦慮問題需要對癥下藥,一方面,更多的充 / 換電站 " 想充就充 ",以及更快的快充技術,可以讓充電變得更容易;另一方面,電動車企應該讓續航數據更加準確。

如果加油站的覆蓋回退到現階段充電站 / 換電站的水平,如果燃油車的油量數據測不準,燃油車主自然也會有焦慮。

去往目的地的高速路上,我們經過的 3 個服務區均提供了汽車充電的區域。問題是,充電依然很費時。將剩下一半電的 Model Y 充滿,粗略計算大概在 2 個小時以內。換成燃油車,直接去加油站停下,上個廁所的時間就可以滿油上路。

會計劃的車主可能不需要在高速路上充電。但不善計劃的我,不得不為了省去額外的超時駐留費用,強行待在車上等著充電,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過。那一刻,我終于站在了老一輩的角度上看到了電動車現存的陣痛,我也明白了買車決策要從自己的使用條件與場景出發去決策,不能被 " 電車更便宜 " 蒙蔽雙眼,因為:時間成本也是成本。

堅持買燃油車的車主,絕不是愛聞汽油味

平時家里的長輩不會主動體驗電動車,但兩天旅程下來,Model Y 五天體驗卡給我及家人帶來了全新的認知。

到了目的地,我與家人就特斯拉Model Y 以及它代表的 " 智能汽車 ",聊了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他們年歲已高,雖然他們對電動車抱著不太歡迎的態度,卻也沒有打心底 " 歧視 "。特斯拉Model Y 在他們看來,確實是一輛不錯的車,造型線條簡約優雅,沒有像有些車標新立異、外表浮夸;具備乘坐舒適所必須的安靜、平順、穩定等要素。

作為年輕司機的我,對 Model Y 的評價會好一些。

回想起來,特斯拉Model Y 給我帶來了相當不錯的體驗,懶人式的智能化體驗,讓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方向盤、電門與剎車上。雙電機 450 馬力,一腳電門下去,讓我瞬間心跳加速,緊張之中又夾雜著難以言喻的刺激與快樂。

當然了,快樂的只有司機位,哪怕是舒適模式,這種 " 地板電 " 帶來的推背感仍舊驚人。給我的話,我更希望眼前的這臺 Model Y 換成單電機,其它配置不要變,因為 99% 的使用場景根本用不上如此澎湃的動力。

讓我到專業賽道跑上幾圈,才叫對得起高配版 Model Y 的動力配置。

習慣了電子設備的我很快適應了特斯拉的車機交互,最難適應的是帶有動能回收的電門踏板,踩多了加速太猛,放太多了 " 減速感 " 明顯,乘員在車里會感到莫名的暈眩。想要駕馭這臺電動猛獸,則需要更多時間來磨合。

"特斯拉Model Y 還不錯,但我還是建議你買燃油車。"

父親認為,在充電站普及度跟加油站媲美之前,自家有充電樁才是電動車體驗稱得上好的先決條件。只不過,我家樓下車庫上百輛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電動車,都湊不出一個充電樁。不管其中出現了什么問題,總之就是沒有。

堅持買燃油車的背后,一定是基于個人愛好與實際使用條件而定的,這一點,電車通此前在《燃油車,死不了》一文已有詳細論述。對充電方便、預算充足、希望降低用車成本、想體驗一些新鮮設計的人來說,電動車是合適的。但車主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繼續追隨燃油車,這絕對不是有些車企老板亂扯的 " 愛聞汽油味 " 能一概而論的——他真應該多跟燃油車主聊聊,雖然電動車很猛,但當前市場存量仍是燃油車為主。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