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兩部門發文 將推進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進一步便利債券投資者

2020-07-20 08:32:30來源:北京青年報  

近日,人民銀行、證監會聯合發布《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20〕第7號)》,同意銀行間債券市場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相關基礎設施機構開展互聯互通合作。此舉旨在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于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要求,進一步便利債券投資者,促進我國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互聯互通是指銀行間債券市場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合格投資者通過兩個市場相關基礎設施機構連接,買賣兩個市場交易流通債券的機制安排。

此次兩個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具體分為交易前臺連接和托管結算后臺連接兩個部分。一方面,外匯交易中心與滬深交易所交易平臺建立高效系統連接,提供交易服務;另一方面,中央結算公司、上海清算所和中國結算兩兩互相開立名義持有人賬戶,建立高效系統連接,支持合格投資者實現“一點接入”交易結算。

公告明確,人民銀行、證監會將加強監管合作與協調,共同對通過互聯互通開展的債券發行、登記、交易、托管、清算、結算等行為實施監督管理。

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債券登記托管結算機構等基礎設施可聯合為發行人、投資者提供債券發行、登記托管、清算結算、付息兌付等服務。

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登記托管結算機構之間、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債券登記托管結算機構之間應相互開立名義持有人賬戶,用于記載全部名義持有債券的余額。

公告稱,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實現的同時,國家開發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在華外資銀行以及境內上市的其他銀行,可以選擇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或者以直接開戶的方式參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現券協議交易。

據了解,自1997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形成了由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柜臺市場3個子市場組成的統一分層的市場體系。其中,由機構投資者參與的銀行間市場是我國債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場所,近年的債券托管量和交易量占整個市場的九成左右。從監管看,債券市場是多主體監管的架構。

近年來,為建立統一管理和協調發展的債券市場,相關部門一系列舉措不斷落地。比如,2019年8月,證監會與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通知,擴大在交易所債券市場參與現券交易的銀行范圍。2019年12月,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證監會發布《公司信用類債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旨在統一公司信用類債券信披標準。今年3月初,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 《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

央行近日表示,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有利于切實便利債券跨市場發行與交易,促進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形成統一市場和統一價格,為貨幣政策順暢傳導和宏觀調控有效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也有利于提升我國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和效率,推動構建以客戶為中心、適度競爭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債券市場余額108萬億元 位居世界第二

過去幾年,我國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不管是年發行金額還是托管余額,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2015年,我國債券市場全年發行各類債券22.3萬億元;2019年,債市發行各類債券達到45.3萬億元。隨著各類債券年發行量的持續增長,我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也逐年遞增。2015年年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47.9萬億元;2019年年末,債市托管余額增至99.1萬億元。

與此同時,我國債券市場品種也在不斷豐富,產品涵蓋了國債、地方債、金融債、公司信用債、同業存單、熊貓債等多類品種。在各大類債券品種中,近年來還有很多創新性的債券,比如扶貧專項債、綠色債券、小微金融債、“雙創”債等。在今年以來的疫情防控戰中,多類型的防控疫情主題債相繼發行。

今年7月3日,央行官方公眾號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債券市場余額為108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約2.6萬億元,2017年以來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長。

目前,境外機構持債規模占我國債券總量的比重為2.4%,持有國債規模占比達9%。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