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啟動 碳交易蘊藏五大投資機會

2021-07-14 08:56:50來源:大眾證券報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在試點基礎上于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意味著本月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落地。

業內人士表示,與歐美“雙達峰”“雙下降”模式不同,我國能源消費、碳排放仍處在“雙上升”階段。隨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我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碳交易市場容量巨大,覆蓋排放量超40億噸,交易額超千億元。從具體行業看,結合碳交易對各類行業可能形成的影響,碳檢測、零碳排、新電車、碳消耗、綠色建筑這五大板塊具有投資機會。

事件驅動 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啟動

2021年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在試點基礎上于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7月12日,湖北省委書記應勇赴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調研碳市場建設工作時強調,要高度重視碳市場建設,高標準建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下一步要按照國家部署要求,完成好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建設各項任務。

碳交易是指政府將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限以排放配額的形式分配給每個企業,企業對排放配額自由出售的過程。

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陸續印發了關于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管理規則,進一步完善了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面涵蓋了全國碳市場各個方面的關鍵要素、全流程的管理體系,且正式啟動了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于2月1日正式施行,2225家發電企業在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第一個履約周期內,按照分到的碳排放配額進行排放。同時,生態環境部于5月印發了《碳排放權等級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等規章,為構建整個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提供了基礎指南。

此外,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于6月22日發布了《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規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明確碳排放權交易時段及交易時間等細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標志著全國碳市場上線倒計時開始。

市場前景 我國碳交易市場容量巨大

目前全球已經有54個國家的碳排放實現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0%。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有力倡導者,歐盟整體早在1990年就實現了碳排放達峰,德國等9個成員國碳排放峰值出現于1990年,其余18個成員國碳排放峰值分別出現于1991-2008年。而美國碳排放峰值出現于2007年,比歐盟的德國、英國和法國以及東歐成員國晚15年以上。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20世界能源統計》提供的數據,歐盟主要的碳排放源為能源工業、交通、制造業等能源活動,能源活動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總量的76.94%,當時其碳排放峰值為48.5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人均碳排放量為10.28噸二氧化碳當量。美國碳排放峰值為74.1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世界碳排放比重為22.8%,人均排放量為24.46噸二氧化碳當量,比歐盟人均水平高出138%。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7年美國碳達峰時,GDP為14.45萬億美元,人均GDP為4.8萬美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交易額為0.72億美元,交易量為0.23億噸,2008年交易額上漲至3.09億美元。

與歐美“雙達峰”“雙下降”模式不同,我國能源消費、碳排放仍處在“雙上升”階段。由于歐盟碳市場于2005年成立,距1990年碳達峰存在15年時間差,而各成員國出現碳排放峰值的時間橫跨20年,所以,將以歐盟2005年碳交易量占總排放量比重,結合歐盟第二階段2013年碳交易市場排放額GDP總額的比例為標準,來推算我國碳市場規模情況。

在碳排放比重上,2005年歐盟碳交易量占總排放量比重的38.43%,以納入同樣比重為基準,根據測算我國預計2030年碳達峰時碳排放量達109.41億噸的結果,預計碳達峰時我國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達到42.05億噸。2030年預計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近300萬億元人民幣,根據歐盟第二階段,碳交易市場占GDP總額0.005%的比重結果來看,預計碳達峰時候我國碳交易額將達到1632.08億美元,對應碳價為38.8美元。隨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我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碳交易市場容量巨大,覆蓋排放量超40億噸,交易額超千億元。

投資思路 碳交易蘊藏五大投資機會

我國全面開展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采用“雙城”模式,即上海負責交易系統建設,湖北武漢負責登記結算系統建設。交易標的目前主要由碳排放配額(CEA)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組成,其中,強制性的配額(CEA)市場為主導市場,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為輔,二者相輔相成。

碳排放配額(CEA)交易應當通過交易系統進行,采取掛牌交易、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有償買賣等交易方式。對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目前還沒有出臺關于其在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全部交易細則。

西南證券表示,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落腳到具體行業,結合碳交易對各類行業可能形成的影響,梳理出五大投資機會:

第一,碳檢測。在碳市場全面啟動的背景下,碳交易行業覆蓋度提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監測、碳配額分配與環保檢測是重中之重,這將帶動一系列碳排放量監測廠商。關注二氧化碳排放監測設備廠商:譜尼測試。

第二,零碳排。電力將率先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將帶動能源轉型和結構性升級進入快車道。建議關注明陽智能、三峽能源、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

第三,新電車。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必將帶動新能源電動車的滲透率。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制造端、運營端在內的全產業鏈必將受益。建議關注:天賜材料、中環股份、比亞迪、寧德時代等。

第四,碳消耗。伴隨著CCER推廣及碳交易的順利進行,環保服務及碳消耗板塊必將受帶動,推薦關注垃圾處理及碳耗方向標的。

第五,綠色建筑。近年來,國家多次強調“綠色建筑”概念。從上游的新型建材,到建筑建造環節將產生機會,重點關注建筑光伏一體化賽道:天合光能、陽光電源、固德威等。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