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信托行業分類監管改革推進 強化信托公司本源定位

2022-02-24 08:10:40來源:北京商報  

信托行業分類監管改革正在逐步推進,近日有消息稱,監管部門正在醞釀推進信托業務分類改革,探索以信托目的、信托成立方式、信托財產管理內容和方式作為分類的基礎,將信托業務分為新的三類: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2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部分信托公司知情人士處確認了該消息的真實性,有信托公司人士表示,此次監管劃分“新三類”標準意在引導信托行業找到區別于銀行、券商等金融業態的特色,其次也為了避免信托業務和私募投行趨同化。

初步圈定分級方向

2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部分信托公司知情人士處獲悉,上述要求是銀保監會2月21日召開會議時提出的內容。

一位信托公司知情人士表示,“監管初步劃定的‘新三類’方向是資產管理信托,這其中不涉及信托資金募集;資產服務信托,主要包括集合資金募集以及組合投資;公益/慈善信托三類。該趨勢還是依舊延續‘資管新規’頒布以來監管對信托公司轉型的引導方向”。

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破除剛性兌付,壓縮通道規模,向主動管理業務轉型,最終回歸信托本源成為信托行業轉型主旋律。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在監管部門持續壓降融資類信托的政策背景下,融資類信托規模自2020年三季度以來快速回落。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融資類信托規模為3.86萬億元,同比下降35.13%,環比下降6.57%。

“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傳統業務的壓降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上述信托公司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監管劃定“新三類”分級方向主要有兩種原因,首先讓信托行業找到區別于銀行、券商等金融業態的特色,其次也為了避免信托業務和私募投行趨同化。“新三類”監管文件若正式下發,也代表著監管為信托公司指明了未來發展路徑。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此次分類更加明晰了信托行業未來業務方向,促進信托行業回歸本源,按照監管長期規劃,不斷壓縮通道類業務、融資類業務規模,同時,提升信托公司投資類業務的主動管理水平,促進信托公司合規運營,持續提升標準化產品的規模和占比。有助于不斷推進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能力、發揮信托制度優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運用信托資產獨立運營獨立托管的特點更多地參與到社會主義公益事業中去。

強化信托公司本源定位

信托行業分類試點由來已久,2017年4月中旬,原銀監會下發了《信托業務監管分類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以及《信托業務監管分類說明》(試行),啟動八大業務分類試點改革。

彼時,經信托公司自愿申請,屬地銀監局推薦,最終確定在外貿信托、安信信托、中建投信托、重慶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中航信托、交銀國際信托、陜國投信托和百瑞信托10家信托公司啟動試點。首批開展分類試點的八項業務為債權信托、股權信托、同業信托、標品信托、資產證券化、財產權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事務信托。

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專題研究報告內容顯示,八大業務具體分類涉及不同的標準,雖然任何一元的維度可能都無法窮盡信托業務分類,但是從信托目的、信托財產到信托資金投向與運用方式,再摻雜了信托資金來源(委托人性質)、信托公司主動管理或被動管理。這種多維分類標準需要信托公司在分類中多頭考慮,為分類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

此外,信托公司通常受托管理的信托項目數量多、規模大,報送的監管數據也很多,勢必需要進行系統化管理,按統一的邏輯和規則實現報送數據的自動生成。目前八項分類的數據來源是多維度的,在系統化過程中,難以通過“依據會計科目提取監管數據”等現行方式實現系統化的自動生成,會對系統邏輯判斷和數據的提取形成阻礙,影響數據提取的精度。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新三類”旨在將之前“資管新規”的監管思路繼續明確,至于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類名稱是否操作便利,還要在具體的管理辦法下達后才能深入分析。公益/慈善信托的概念較為清晰,不容易有分歧,但是資產管理和資產服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能容易交叉,需要明確界定才好區分。原來提及的財富管理業務,也是信托行業的重點轉型方向,可能會納入資產服務類。

“具體的某個信托公司應該做什么業務,需要結合自己公司的特點、稟賦優勢,再去細分,自己找具體方向。例如,公益慈善方面肯定不會重兵投入,因為市場還處于培育期,盈利較少。”這位信托公司人士說道。

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補充稱,相較于資金信托、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分類,公益信托這一業務變化不大,資產管理信托和資產服務信托這兩大分類可能會有一些業務定位上的變化。過去信托公司傳統業務集中在融資業務上,因此信托公司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為企業提供融資;加上長期以來信托產品供不應求,委托人的角色顯得相對不重要。新分類更加強調的是對于委托人資產的管理和服務,更加強調信托公司本質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財”,強化了信托公司未來業務為客戶服務的本源定位。

提升專業資產管理團隊數量

若信托行業分類監管改革順利實施,不僅對信托公司指明轉型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潛在風險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監管保障。

在一位信托行業人士看來,對信托公司來說,存量業務的風險處置問題還要改善,按照新的分類可能部分產品不太符合監管導向,可能還需要時間去清理。信托公司在組織架構調整、人才團隊及投研體系建設等方面可能會面臨一定挑戰。

“在業務去通道化、去非標化、去融資化的背景下,信托行業業務分類還按照老模式進行會對業務理解和統計分析工作帶來困難,對行業發展的指引作用大為弱化。”廖鶴凱直言,未來信托的出路在于提升專業資產管理團隊數量和質量,回歸信托本源,發展出一條符合信托特點、支撐行業長期發展的主業。一手管理好資產,一手服務好實業,形成良性循環,運用信托的制度性優勢、風險隔離的特點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不可替代的金融支持。(宋亦桐)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