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放生”和“放流”是兩碼事!外來水生生物入侵物種如何防控?

2022-10-11 10:45:46來源:科技日報  

前不久河南汝州中央公園云禪湖剛上演了一場“捉魚秀”,“請走”兩條鱷雀鱔;近日上海黃浦江內又驚現一條長約1米的暹羅鱷。隨后,在我國的河南、湖南、廣西、江蘇、青海、寧夏、云南、山東等地水域也陸續發現鱷雀鱔的身影。

這些外來水生生物在我國的江河湖海里安家落戶,不僅破壞了當地水域的生物多樣性,還威脅農業和漁業生產,甚至影響國人健康。

今年,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制定了《關于印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的通知》,對外來水生生物進行全國普查。如何做好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也成為社會關切的熱點。

人工增殖放流和“放生”是兩碼事

提起外來水生生物,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巴西龜、美洲牛蛙和埃及塘虱等這些帶著外國名稱的生物。

“其實并非只有‘進口’的才是外來物種,嚴格來說區域外來物種、改良種也都屬于外來物種。”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教授張樹林介紹,這些物種在原有的生態系統中不存在,通過人為或其他因素,有意或無意地從別的生態系統引入。其中來自國外的物種稱為國外外來物種,來自同一國家不同流域和水系的外來種則屬于區域外來物種,此外人工養殖雜交的改良種,也屬于外來物種。

這些“水生生物移民”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到不屬于它們的地盤,如自然進入、人類無意攜帶進入和人類引種等,其中一個常見的重要途徑就是被人類“放生”。此次讓人們“大動干戈”的鱷雀鱔大概率就是通過“放生”這種途徑進入我國的。

“需要強調的是,‘放生’和‘放流’完全是兩回事。”張樹林解釋,一些天然水域由于環境污染、過度捕撈或者水利工程建設等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會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的手段,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水域投放人工繁育的水生生物的幼體或成體。

人工增殖放流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當地生態環境條件、漁業資源結構以及餌料生物量等,因此放流的水生生物都經過精挑細選,并不是簡單的“放生”。人工增殖放流是補充漁業資源種群與數量,改善修復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有效手段。

我國對“放流”有著嚴格的規定,農業農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明確指出: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

“按照這個規定要求,增殖放流的物種應當是原生種,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他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張樹林說,原則上也不支持物種跨水系放流,特別是鯉、鯽等地方品種較多的種類,只能放流原水域土著種。

外來物種“串門”破壞生物多樣性

在天然水域中“放生”外來水生生物,稍不留神,這些外來物種就有可能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專家表示,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系。

“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張樹林介紹,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與之相抗衡或制約的生物,這個外來物種就有可能“鳩占鵲巢”,打破平衡,嚴重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改變或破壞當地的水域生態環境。

農業農村部重點調查的齊氏羅非魚、豹紋翼甲鯰、馬那瓜麗體魚、鱷雀鱔、食蚊魚、條紋鯪脂鯉、福壽螺、大鱷龜、巴西紅耳龜、牛蛙等10個外來水生生物,都是很強大的“入侵者”。

我們常見的巴西龜,也就是巴西紅耳龜,原產于北美洲,作為觀賞龜類被引入我國。由于其適應性強、食性廣,一旦流入江河,將大量捕食小型魚、貝類和蛙類的卵及幼體,掠奪其他生物特別是本土龜類的餌料資源,使其生存受到打擊,產生不利影響。同時紅耳龜也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影響人類健康。由于其價格低廉,經常被不知情的群眾買來放生。

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福壽螺,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引入我國進行養殖。但由于口感不好,且攜帶人獸共患的寄生蟲,因此被棄養。福壽螺食量大,可造成水稻等水生植物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影響糧食生產。

“能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的外來水生生物都特別‘皮實’,不挑食、適應能力強,不僅能快速在新環境中扎根,還具備很強的繁殖能力,使本地物種在競爭中處于下風,甚至絕種,最終降低生物多樣性,導致當地生態系統變得脆弱。”張樹林說。

國外外來物種不能隨意“放生”,本國不同區域的物種“串門”同樣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對此張樹林解釋說,特定水域的自然物種都是適合本地生態環境的特有品種,經過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世代生活在那里,有著穩定的遺傳基因。像天津寶坻區的潮白河鯽魚,頭小、鱗薄、刺軟,最重要的是肉質鮮美,富含較高的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在眾多鯽魚品種中,屬于精品。如果引入其他流域品種的鯽魚,通過與本地種雜交繁殖,就會破壞潮白河鯽魚遺傳基因的純潔性,其后代基因有可能不穩定,突變增多,由于在自然狀態下不可控,其很多優良性狀就有可能消失,甚至會產生一些不良性狀,有最終造成種群衰退的風險。

“經過遺傳育種形成的選育種同樣不應放到天然水域中,也是擔心造成野生種群種質混雜和性狀衰退的問題。”張樹林說,其危害和跨區域種群雜交一樣,影響野生種群種質的純潔性和穩定性,最終影響生物多樣性。

用生物生態手段治理“生物問題”

“防控和治理外來物種入侵是個世界級的難題。”張樹林說,除了從源頭上強化口岸防控、規范引種管理、加強境內檢疫外,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的同時,還要建立對生態系統、環境或本地物種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風險評價方法和風險管理程序。

2021年4月15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規定了防范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要求制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管理辦法。

“為了更好地對外來物種實施管理,要先‘知己知彼’。”張樹林建議,需通過開展全國范圍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查明我國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和危害,建立外來物種數據庫。對于區域外來物種可以加強遺傳篩查,要特別注意根據不同物種的原產地分布,在相應的流域進行放流,避免遠緣雜交導致種群衰退。

在治理方面,目前最好的辦法還是用生物生態的手段治理外來生物入侵的問題。比如像鱷雀鱔這種外來入侵物種數量不是很多,通過對其進行生物性狀及其行為特征的研究分析,找到能吸引它的食物、聲音或者味道等,然后實施精準誘捕。

再如對待“水芙蓉”這種水生植物,它的學名叫大薸,原產地巴西,也是外來入侵植物。“水芙蓉”繁殖速度非常快,夏季一個月平均1株就能繁殖出60株幼苗,如果被隨意丟在河道內,它會快速占領整個水面,擠占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在“水芙蓉”可能泛濫的水域,人們可以多放草魚,用以水生植物為食的草魚控制“水芙蓉”的數量,這樣就能有效控制外來入侵植物。

“這種‘一物降一物’的治理手段,應用于外來物種大規模泛濫之前效果更好,因此日常對外來物種的實時監測非常重要。”張樹林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還可以像實時監測水體一樣,建立健全高效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系統。

專家強調,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還要加強對公眾的科普教育,讓人們了解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和危害,否則出自善心的“放生”行為,就有可能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幫兇”行為。(陳曦)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