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正文

觀天下!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是什么典故?

2022-10-31 09:26:14來源:環球傳媒網  

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的故事主人公是誰)相關的事情,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的故事主人公是誰)事件的相關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的故事主人公是誰)


(相關資料圖)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涌現了不少能人志士,其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這樣一位梟雄,他就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宰相、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兼才華和魅力于一身的——曹操曹老板!他不僅實行屯田制,用嚴格的法律治理當地,為百姓造福;更是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中原長期分裂戰亂的局面,可以說是十分厲害的一位豪杰了。

曹操:“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哈哈~”

曹操不但善于用兵,更善于攻心。在漫長的征戰之路上,曹操深諳用兵之道,時常鼓勵士兵的士氣。“望梅止渴” 的典故便出自于曹操之手,為人們在遇到艱難困境時,不斷克服困難,努力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營造了良好的前進動力和愿景。

有一次曹操在帶兵行軍的過程,隊伍經過一片荒原,當時正是炎熱難耐的季節,驕陽高照,地上滾燙滾燙的,士兵們就這樣頂著烈日在這如同火燒般的地方行走著,空氣中彌漫著的熱氣使人感到窒息。曹操當時也想著率領著這10萬將士,盡快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在烈日的威逼下,隊伍行軍的速度變得越來越慢。

當時,曹操的心里比誰都要著急。他已經問過向導,附近根本就沒有水源,他自己的喉嚨也已經干裂了,疼痛難耐。

曹操:“太渴了啊!我要受不鳥了啊!”

就在這時,曹操突然想到了一個可以止渴的妙方。他靈機一動,騎著馬,站在一塊高地上,馬鞭朝前一指,對無精打采的將士們說:“前邊有一大片梅林,樹上結著又酸又甜又多又大的梅子,咱們到那里去吃梅子吧!”將士們聽曹操說到梅子,馬上想到了梅子的酸味,干渴的嘴里都濕潤了起來,一個個垂涎三尺,頓時精神抖擻,很快走出了這片大荒原。

就這樣,曹操成功地將原本口干舌燥、渾身無力、已經失去斗志的將士們帶出了烈日當頭的大荒原。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說新語·假譎》

從“望梅止渴”中可以看到曹操過人的聰明才智和對員工風險管理上的高超手腕。在大軍斷絕水源、士卒干渴難忍的危急情況下,提及酸酸的梅子,不僅引起士卒的條件反射,暫解干渴之苦,而且鼓舞了土氣,最后走出了大荒原。

曹操:“光想想就覺得好美味呢~”

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中,作為一名領導者,在管理員工時,面對不良環境,要善于控制局勢,帶領員工走出困境,這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應該做的。曹操通過梅子的酸性,刺激了將士們的味覺神經,緩和了士卒們的焦慮,聲稱前面有一大片的梅林等著大家,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愿景,克服暫時的困難,讓大家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方向繼續前行,由此可見曹操的領導才能。曹操不僅是個偉大的軍事家,更是個謀略家。

不過也正因為這件事,曹操也被一些人士貼上了“奸詐”的標簽,認為這就是曹操表現出奸詐一面的典型例子。但是,曹老板這一輩子真的就是人們說的那么奸詐嗎?恐怕不是。東漢時期流行評鑒人物,曹操還特意去請教過當時的一位著名點評家、同時也是月旦評的創始人——許邵 ,請他點評一下自己。得到的就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現在大家知道了嗎,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是來自于東漢末年著名點評家許邵之口。

許劭:“我就是那個點評過曹操的人~”

少年時期的曹操,熱血、天真,出身官宦世家,卻像個黨錮清流一樣,剛當上小官就痛陳時弊、搏擊豪強,在洛陽當北部尉時,居然直接就杖斃了違法夜行的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父(簡直有點東漢初年強項令董宣的味道)。年少時的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為朝廷平定涼州動亂,以圖死后能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幾個字。

這個心懷天下,吟誦著“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人,面對遲疑不進、各懷鬼胎的關東諸侯,是何等的大義凜然,可關東聯軍討董最終不了了之,這幫人撤兵之后,不念國家大計,而只想著爭權奪利,各自割據。袁紹回河北后籌劃擁立幽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虞為帝,力邀曹操同建擁立北帝之功,曹操的回答卻是擲地有聲,彪炳千古——“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從曹操剛出道時,整肅官場作風,保國家安穩來看,他還是想做一個能臣的,曹操年輕的時候一腔熱血,但還沒有實權,也容不得他想太多,然而面對紛亂的時局,冷酷的現實,他開始明白, 這個世道是容不得他一味只做能臣的,恰好,手上的勢力也開始壯大,漸漸地培養出了他的野心,后來野心還越來越大。

曹操曾經寫過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他在里面說:“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奪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我一開始知道自己不是那種有名望的人,怕被天下人認為我是個廢物,因此想要證明自己,當個郡守就行,把當地的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后來我也只想當征西將軍,墓碑上能寫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就滿足了。就算后來遭遇董卓之難,我也不想多帶兵,因為這樣只會讓天下變得更亂。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稱霸呢!

曹操:“我這講的句句是真心話!”

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得出來了,曹操自己的野心也是一步步慢慢大起來的,并不是一蹴而就,一輩子扮演的都是奸詐這類的白臉角色,也有些冤枉了,他也曾想過自己這一生只要當個征西將軍就滿足了;他在年少時也曾當過愣頭青,一個勁兒想著造福百姓。

他也曾在各路諸侯搶地盤的時候,想過隱退,回家種地;可是那樣,不但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沒法匡扶大漢,還有可能自己也哪天領盒飯了,死在哪里都不知道;而搶地盤,尤其是搶越來越多的地盤,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能夠把這個已經被黃巾起義燒垮了、被董卓踹塌了的破舊房子——大漢重新蓋起來。

這也是為什么,當關羽一個勁地勸劉備殺了曹操的時候,劉備不忍心下手的原因,英雄惜英雄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