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銀行理財費率打響“促銷戰” 部分產品費率降至0%

2022-02-24 10:02:15來源:城市金融報  

調查發現,開年至今,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行內理財產品或代銷的理財子公司產品費率進行下調,更有部分產品費率已降至0%。銀行理財費率下調原因是什么?除壓降費率外,銀行還可以在哪些方面發力以提升客戶黏性?

“資管新規”全面實施后,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搶客留客,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開啟了“費率優惠”政策。開年至今,已有招商銀行、日照銀行、華夏銀行、光大理財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發布費率調整公告,將行內理財產品或代銷的理財子公司產品費率進行下調,更有部分產品費率已降至0%。

部分產品費率降至0%

調查發現,1月至今,招商銀行已在官網披露了多個有關理財產品費率優惠的公告,將其代銷的理財子公司產品費率進行下調。最新進行調整的是該行代銷的交銀理財產品,招商銀行近日發布公告稱,將自3月2日起對該行代銷的“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14個月定開7號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及固定管理費給予階段性優惠,銷售手續費由0.3%/年下調至0.2%/年,固定管理費由0.20%/年下調至0.15%/年。

無獨有偶,華夏銀行、日照銀行、光大理財也發布了費率調整公告,對旗下理財產品費率進行了下調,部分理財產品的費率更是低至0%。華夏銀行稱,自1月25日起,對華夏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3號A份、B份額銷售手續費率進行調整,將A份額銷售手續費、B份額銷售手續費由此前的0.3%/年調整為0%/年。

日照銀行此前也發布消息稱,“為給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體驗,該行計劃對‘黃海萬利寶(21180206期)年聚財一年定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黃海萬利寶(21180306期)年聚財一年定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黃海萬利寶(21180406期)年聚財一年定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3只理財產品第二投資周期的銷售費、管理費給予階段性優惠,優惠后的銷售費率、管理費率均為0%。

談及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下調產品費率的現象,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分析稱,銀行理財(含子公司)各項費率整體呈現下行態勢,主要是在宏觀環境層面,近年來資金面呈現寬松態勢,帶動理財收益下行,對費率造成一定擠壓;其次是市場競爭層面,伴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陸續成立、“資管新規”的影響不斷深化,理財市場供給側競爭不斷加劇;此外,產品發行層面,伴隨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凈值產品的發行量、存續規模持續上升,規模效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費率下行。

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同質化情況較為普遍,銀行理財產品的跨行代銷費用依然存在價格差異,隨著產品差異化競爭越來越明顯,代銷渠道的產品費用下降將成為必然趨勢。

“隱藏”費用另有“玄機”

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六大類費用,認購費、申購費、托管費、銷售費、贖回費、投資管理費,不同銀行針對每種產品的手續費收取標準都不同,除了六大類費用外,還有銀行、理財子公司會向投資者收取投資賬戶開立及維護費、交易手續費、資金匯劃費、清算費、產品成立后與產品相關的會計師費、審計費、訴訟費、仲裁費等費用。

以一家城商行自營理財產品購買情況為例,據了解,雖然該行已免去了申購費、贖回費,但若想購買任意一款產品,投資者仍需要繳納銷售費、管理費、托管費。銷售費按存續余額收取0.05%/年,管理費按存續余額收取0.3%/年,托管費按存續余額收取0.005%/年,上述三類費用均為按日計提,合計費用約為0.355%。

相較銀行自營理財產品來說,理財子公司收取的費率相對較高,以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說明書為例,在該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需要繳納銷售服務費0.3%/年,投資管理費0.2%/年,產品托管費0.03%/年,合計費用約為0.53%/年。

除了以上費用外,在產品贖回日或產品終止日時,若理財資產扣除銷售服務費、產品托管費和投資管理費等相關費用后,贖回日或產品終止日產品份額凈值折算的年化收益率超過當期業績比較基準上限,該理財子公司還向投資者收取超出部分的30%作為超額業績報酬,另外的收益則歸客戶所有。

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在銷售成本和托管成本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收費標準有限。因此,超額管理費(超額業績報酬)便成銀行理財業務的一大收入來源。

隨著銀行理財逐漸規范,普益標準報告指出,未來各家銀行不僅要面對同行的競爭,也許直面公募基金的“挑戰”,目前公募基金也在壓降費率,在超額管理費上也在進行嘗試,未來銀行可在費率創新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通過產品的差異化設計吸引不同的投資者。

投資者切記“蒙眼”買產品

2022年,銀行理財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對投資者來說,購買理財產品,首先要有風險意識,知道理財產品是非保本的,不能“閉著眼買”。其次,不能只關注預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視了銀行各類費率的收取。

“對投資者來說,大多數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往往只關注預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視了銀行對相關產品各項費率的規定。”一位銀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表示,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一方面應注意各類資產的流動性及配置比例,適當提高低風險等級、短期限理財產品的配置比重;另一方面也應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看清合同條款具體內容,以免造成決策失誤。對于穩健型投資者,可考慮風險等級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純債基金,以及國債、定期存單等理財產品。

“對投資者來說,不能光憑表面上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就去購買一款理財產品,還要綜合考慮產品風險、流動性等多方面因素,包括業績比較基準多高、產品資金實際投資方向是什么、歷史凈值波動大不大等。”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建議。(宋亦桐)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