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銀發經濟”劃定路線圖 資本市場料迎“長錢”

2022-02-24 09:57:20來源:城市金融報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之治”迎來了新一輪的升級版。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促進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級;有序發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加強涉老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嚴禁金融機構誤導老年人開展風險投資。

那么,《規劃》將讓養老有哪些具體政策保障?首提“銀發經濟”意味著什么?對經濟和市場有何影響?

讓養老有政策保障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

《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即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擴大,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更加健全,為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環境更加適老宜居;并明確了養老服務床位總量到2025年達到900萬張以上等9個主要指標,推動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規劃》部署了9方面具體工作任務,包括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踐行積極老齡觀、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增強發展要素支撐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同時,《規劃》設置了公辦養老機構提升行動、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智慧助老行動、人才隊伍建設行動等專欄,推動重大戰略部署落實落地落細。

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商業養老保險和適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險,引導全社會樹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險理念。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研究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支持被保險人在失能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用于護理費用支出。支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業務發展。積極推進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托、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加強涉老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嚴禁金融機構誤導老年人開展風險投資。

首提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情,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給這樣一個群體——銀發族。

在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方面,《規劃》提出,鼓勵發展產業集群。規劃布局一批“銀發經濟”重點發展區域。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區。支持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慶在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中推進國際性、跨區域合作。

《規劃》首次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強調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加強老年用品研發制造,大力開發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鼓勵國內外多方共建特色養老產業合作園區。優先培育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推動我國相關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如何才能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評論指出有以下方面:

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積極開發適老化技術、設施和產品,提升市場規范化水平。大力發展適老生活用品和老年功能代償產品市場,推動養老服務業與健康、家政、體育、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在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老年人使用習慣,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更專業的產品和服務。

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提升產品和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時,幫助老年群體更好跨越“數字鴻溝”。老年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比如,老年人使用的健康類穿戴產品,能夠實時監測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受到消費者青睞;許多居家養老服務都是通過手機應用直接下單,方便快捷,廣受好評。

也要看到,現實中不少老人不會上網、不善使用智能手機,相關產品和服務如果一味追求數字化、智能化,反而會給老年群體帶來極大不便。這就要求相關產品和服務必須在數字化、智能化與適應老年人使用習慣之間找到平衡點。只有在產品和服務設計上更加精細化,真正以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為本,才能讓老年用戶充分享受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便利。

專家:資本市場料迎“長錢”

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建立系統性、整體性的產業發展政策來推動“銀發經濟”健康穩步可持續發展,將是14億人口大國向全世界展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模式”的必由之路。

多位專家認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將為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服務業帶來深遠影響,也有望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長線資金。

西南證券分析師葉凡表示,老齡化對銀行、保險、信托、證券等金融服務業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對于銀行業來說,老齡化會帶來儲蓄和消費結構變化,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帶來巨大發展機會,個人理財方式將趨于多元化;對于保險業來說,商業養老保險有較大發展機會,需要加大養老保險產品的創新力度,增加產品的供給;對于信托業來說,養老信托能更好滿足投資人實現多元化養老的目標需求;對于證券業而言,老齡化帶來投資偏好的改變,養老金制度的變革,有望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長線資金。

中信證券指出,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或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在社會體系方面,或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在金融體系方面,或發展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盡快落地。政策積極推動下,養老服務、養老醫療、老年文娛、養老金融等領域的機遇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