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發射引爆產業騰飛 億萬富翁開啟太空競逐新時代

2021-09-29 08:38:59來源:科技日報   

據美國太空網9月16日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一艘火箭飛船15日從佛羅里達州升空,約10分鐘到達軌道,隨后安全降落在位于大西洋的一個著陸平臺上。此次名為“靈感四號”的太空飛行是SpaceX所有者埃隆·馬斯克的新軌道旅游業務的首次飛行,也意味著該公司相對于競爭對手取得了領先優勢——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公司和杰夫·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公司今年7月也啟動了各自的私人太空旅行服務。這3位頂級富豪拉開了私人太空旅游時代的新序幕。

這些奔赴太空的旅程向許多投資者和企業家表明,由SpaceX引領的太空商業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會比最初想象的來得更快,產生的影響也更大。

發射引爆產業騰飛

上述私人航天公司大都成立于約20年前,他們的遠大目標是定期開展太空旅游飛行或在軌道上建造工廠。不管現在是否已經實現或部分實現了自己的野心,他們迄今所做的正從根本上改變私人企業在太空產業領域扮演的角色。

像SpaceX和2006年成立的洛杉磯火箭實驗室這樣的老牌航天公司,改進最多的是火箭發射。通過降低火箭發射的相關成本,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發射頻率,激發了其他企業家的熱情和靈感。比如,位于長灘的相對論太空公司希望制造3D打印火箭;位于西雅圖的斯托克航天技術公司希望用SpaceX的可回收機器制造出一個完全可重復使用的火箭。

主要進入壁壘的消除,讓這些火箭發射公司為領域里其他公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讓他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疆拓土”。正如計算機的進步和光纖網絡的大規模建設在90年代引發了互聯網熱潮一樣,風險資本家預測,同樣的事情也將在太空經濟領域發生。來自市場調查公司太空資本的數據顯示,僅2021年上半年,投資者就在230宗交易中向該行業投入了近150億美元,且自2013年以來已投入370億美元。

市場也開始出現一些新氣象,慢慢引爆了整個行業。托克航天技術公司聯合創始人安迪·拉普薩說:“這是太空生態系統的復興時期。太空開發已經成為一個方興未艾的商業領域,而且,從來沒有一個商業領域像現在的太空領域這樣前景廣闊。”

創始人基金會負責人迪利安·阿斯波烏霍夫也贊同這一說法,他補充說:“我們現在正在見證太空2.0的開始。”

更多新機遇噴涌而出

在成為投資者之前,阿斯波烏霍夫本人也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他希望能從未來的經濟中賺得盆滿缽滿。他說,如果不是站在藍色起源公司和SpaceX公司等“巨人的肩膀”上,他的初創公司Varda甚至不會誕生。

今年7月份,Varda公司完成了4200萬美元的融資,希望進入風投們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太空制造業。Varda計劃為那些想改善制造效果的公司提供“微重力服務”。阿斯波烏霍夫說,“微重力”環境可以更好地生產用于半導體、光纖和制藥的原材料,國際空間站一直在測試這一點,希望為站上的宇航員帶來好處。

Varda另一位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威爾·布呂埃表示:“航天發射行業和航天系統行業已經成熟,我們現在可以開辟航天服務業這一新領域。”Varda認為,在太空旅游真正起飛之前,制造業將成為下一個獲得穩定發展的太空產業。

對太空制造業感興趣的不僅包括那些專注于科技領域的風投公司,科斯拉風險投資公司(專注于信息科技和醫療等領域投資)、通用催化風投以及其他更多多面手風投公司也看到了其潛力。

另一個風投密切關注的領域是衛星。太空資本提供的數據顯示,衛星在風投資金中所占份額僅次于火箭公司,僅2021年第二季度就投資了19億美元。科學家們在建造更小、更便宜、可以廉價發射的衛星方面取得的進展為圍繞航天器的一系列可能性打開了大門。阿斯波烏霍夫設想,未來的整個太空經濟將以衛星為中心,從衛星加油站到修理機器人,再到衛星出租服務等。SpaceX在制造衛星方面的表現越來越好,制造速度也越來越快,火箭實驗室和Loft軌道公司等正在提供“衛星即服務”這一商業模式的標準化平臺。阿斯波烏霍夫預測,衛星的爆發式發展將促使更多創新在未來涌現。

頂尖人才呈井噴之勢

這場億萬富翁太空競賽所做的不僅僅是為創業公司提供一個發展平臺,還為公司和該產業培養了大量人才。上述許多公司的創始人都曾是藍色起源公司或SpaceX的工程師。藍色起源公司前引擎主管拉普薩說,在大型航天公司的工作經歷讓他們看到了市場的缺口和商機,對于SpaceX公司前航天器操作員布呂埃來說,創辦Varda使他能將自己在創業公司的經歷與對太空的熱愛結合起來。

億萬富翁太空公司的員工們希望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創造下一個商機,續寫各種創業神話。就像Facebook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離開公司10年后,創辦軟件公司Asana再戰江湖;國防公司Palantir則由貝寶前員工所創。在籌集了數億美元的風險資本后,這兩家公司現在都已上市。

盡管如此,投資者仍謹慎地指出,太空產業仍有許多領域看起來有點像“海市蜃樓”,比如小行星采礦或殖民火星等構想。但由億萬富翁們發起的太空領域的最新競賽,則是未來創新浪潮的基礎。一家太空創業公司合伙人喬希·沃爾夫說:“整個太空生態系統正在逐步進化,十到二十年后,技術的進步和財富的暴增會讓你大吃一驚。”(劉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