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教育焦慮席卷整個社會 站在民族復興戰略高度看“雙減”

2021-10-09 15:25:50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隨著被稱為“史上最嚴校外培訓治理”的大幕拉開,2021年的這個夏天,注定令全國校外培訓機構、各地家長孩子們甚至資本市場難忘。

6月1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直接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綜合治理,15家校外教育機構因虛假宣傳、價格欺詐、霸王條款、誘導消費等違規情況,被處以頂格罰款,其中不乏行業頭部知名品牌。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頒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校內校外同時減負,除了推動課后服務全覆蓋之外,更是明確提出現有學科類校外輔導的培訓機構變更為非營利性質,一律不得上市融資、接受上市公司投資或收購。

“雙減”瞬間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校外培訓機構更是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審批更加嚴格、嚴禁資本化運作、改為常態化運營、限制開班時間、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等等,如果僅就《意見》本身來解讀“雙減”,似乎遠遠不夠,我們必須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加以認識理解。

不可否認,教育焦慮已經席卷了整個社會。尤其在各路資本的加持下,一些校外教育培訓以五花八門的營銷手段,強化了教育競爭和教育焦慮,成為發生教育內卷的重要推手,把教育這個良心事業變成了逐利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校外培訓機構已超過200萬家,其中服務于K12學科的機構占比超四分之一,學生規模約占五分之一。更值得深思的一點,是規模過于龐大的教培行業,已經大有在國家教育體系之外形成另一個教育體系的態勢,這不僅破壞了教育生態,還有可能會影響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8月3日,教育部官網刊發了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司長俞偉躍撰寫的《扎實推動“雙減”工作落實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一文,明確指出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動“雙減”工作。

特別值得民辦教育從業者注意的是,俞偉躍在文末重點強調:“雙減”工作涉及各方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落實過程中必須講求方式方法,注重積極穩妥,確保平穩落地,把好事辦好;要做好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培訓機構、社會公眾等各方工作,講清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社會各界形成合力,爭取廣泛支持擁護。

由此可見,“雙減”絕不是也絕不會“畢其功于一役”,簡單一禁了之,而是要在加強校內教育和課后延時服務等等的基礎上,引導校外培訓機構辦良心教育,鼓勵合法競爭,提高培訓質量,降低培訓成本,滿足社會需求,最終實現“服務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真正成為學校教育有益補充”的目標。

如是,民辦教育從業者們首先要認清發展大勢、強化大局意識,謹記“小道理永遠服從大道理”,跳出行業局限與利益得失,嚴守公益性底線,主動、全面地接受監管。

其次,重視轉型這一唯一路徑。“雙減”下困難與機遇并存,所謂出路,看的就是誰先走一步、走對一步。民辦教育從業者要從“人民教育”的戰略高度去領悟培訓市場的發展方向。必須轉變“搶跑文化”“超前教育”“劇場效應”等功利教育思想,放棄簡單的“課本的再學習、校內學習內容的再提高,比學校先學一步,深學一步”的培訓內容,逐漸從學科培訓向素質教育轉型。

第三,探索創新服務內容與形式,挖掘校內教育難以做、不能做的教育領域,積極開拓新市場,譬如開展職業類培訓,針對下崗工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開展繼續教育,助力社會全員教育的發展;重新尋找商業模式,通過參與政府購買方式為青少年提供校外活動場所;開展教育數字化研究等等。

未來已來。歷史已經邁向了新的階段,而教育也必將反功利化、回歸初心。素質教育和人文關懷將越來越重要,尤其在義務教育方面,一定會轉向重實踐、重思維、重創新,讓不同稟賦、不同素質潛力的孩子得到培養挖掘,讓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百花齊放,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傅春榮)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