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江蘇殯葬改革的“南京實踐” “云祭掃”讓逝者“逝得其所”

2022-04-08 09:16:36  

“各位親人可以長按識別圖的二維碼進入云祭掃”“爺爺的云思念空間已創建”“已云上祭奠過父母親,送過花”……清明時節,南京市民包先生的家族微信群里不斷出現“云祭掃”“云思念”的字句,響應不息,這是往年此時從未有過的場景。包先生是南京本地人,大家庭有三四十人。近幾天在南京,類似的情節并不罕見。

疫情下,以“寧思念”為代表的云祭掃,在“反常”之中平添了來自網絡世界的感恩與溫情,加快了南京人身后事的“互聯網+”服務升級,推動了文明祭掃乃至殯葬改革的進程。

如何通過殯葬體制改革,讓逝者“逝得其所”,讓親友“祭得其宜”,令江蘇的殯葬業更加生態和文明?南京“十三五”以來在這一領域的實踐,提供了諸多現實的答案。

數字化的溫情撫慰

對于近千萬南京市民來說,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頗為特殊。清明受疫情影響無法現場“上墳”,是近四十年來的首次。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南京市范圍內所有公墓和紀念堂關閉,一切現場祭掃活動暫停,網上“云祭掃”成為市民首選。南京市殯葬管理處創建的“寧思念”是目前該市訪問量最大的“云祭掃”公益平臺。據統計,截至4月5日,“寧思念”累計接待祭掃人次110.5萬,2021年清明假期是48.1萬,增長了一倍有余,而2020年幾乎為零。

今年“云祭掃”人數大幅上升的省內城市不僅是南京。清明期間,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等11市暫?,F場祭掃活動。據省民政廳統計,截至4月6日,江蘇各地累計接待現場祭掃者僅為去年同期的5%。全省各地殯葬服務機構開通網絡祭掃平臺76個。

2020年,南京市殯葬管理處正式推出互聯網祭掃平臺——“寧思念”。市民可以通過“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殯葬96444”微信公眾號進入這一平臺,可創建、查詢逝者的云上思念空間,網上祭掃。其功能有獻花、點燭、獻果、供品、祭拜、寄語等,幾乎囊括了現場祭掃的所有需求。今年清明恰逢疫情新一輪散發期,在前兩年運行反饋的基礎上,南京市殯葬管理處今年3月10日開始推出了“寧思念”3.0版。譬如:新增了殯葬辦事指南、祭掃業務查詢等功能,市民基本只需十來分鐘就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網絡祭掃,體驗感進一步提升。據最新統計,迄今已有百余萬名南京市民在“寧思念”平臺在線祭掃。

“寧思念”之外,該市的一些地區還增設了多元化的云祭掃通道。如:溧水區殯葬公共服務平臺開設了“在線綠色祭掃”功能區,首創“網上紀念館”。親友可在其中發布逝者的文章、實物作品、視頻等,介紹其生平與精神世界,不但追思人物本身,更追思人的熱愛與精神。

從樹葬到生命園

去年6月1日,《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提出:“提倡和鼓勵節地生態安葬”“編制殯葬設施建設規劃,應當優先考慮公益性骨灰堂以及節地生態安葬建設項目”。實際上,自2016年國家推行殯葬改革以來,我省即大力引導推行“節地生態葬”,此次不過是首度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對于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土地資源緊缺的我省而言,“節地生態葬”顯然已成為殯葬改革的標志性領域,也是“南京實踐”的焦點所在。

去年清明前的一天,細雨綿綿。南京市溧水區大仁山麓,矗立著一座傳統殿堂式建筑,莊嚴肅穆,春雨之中松柏蒼翠。這不是風景區,也不是博物館,而是大仁山生命園。

“生命園”,即現代升級版的殯儀服務機構+墓地,也是生命文化教育的場所。2019年4月建成的大仁山生命園,鄰近246省道,面積逾21萬平方米,依山傍水,景色秀麗,交通便利,總投資約1.1億元。這在南京新建的生命園中頗具代表性。溧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近年來南京市發展最為迅速的開發區之一,土地開發不斷加速,老舊墳塋遷移量持續增加,殯葬問題一度成為民政服務的新瓶頸。

從樹葬、紀念堂到生命園,十余年來,尤其是近五年間,南京節地生態葬的公共服務場所不斷增加、條件不斷優化、服務不斷細化,幾乎填補了從城市、新區到鄉村的空白。據南京市殯葬管理處提供數字,該市新改擴建公益性骨灰堂57座,新增格位53.3萬個,全部免費供居民存放,鄉鎮立體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覆蓋率100%,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南京的變化是全省變化的典型縮影。江蘇省民政廳官方網媒透露:“十三五”期間,全省13個設區市及56個涉農縣市區均編制了殯葬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完善了殯葬服務網絡,補齊設施短板。其中,節地生態葬設施成為重點。2016年至去年,全省各地建成749個公益性安葬設施,其中公益性公墓429個、公益性骨灰堂317個,新增69.7萬個墓穴和87.7萬個骨灰存放格位。至去年9月,全省實現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鄉鎮全覆蓋。

鮮花和生命晶石

近五年間,在持續以政策引導生態節地葬的同時,南京的殯葬服務也在不斷創新升級。

初春的長江北岸,老山余脈二龍山滿目蔥蘢。在這座南京市浦口區最大的經營性公墓,山間無數墓碑下,山坡眾多紀念堂外,都由公墓工作人員代為陳放著祭掃故人的鮮花。

這座公墓占地45畝,建有8個公益性骨灰紀念堂,格位4.2萬個。均為2015年后新建,其中2019年新建7個。記者看到,每座紀念堂1000-2000平方米,每一列高約3米,6層左右,整潔寂靜,空氣中飄浮著微微的香氣。負責人介紹,自紀念堂建成投用以來,每年清明時節,堂外都擺放著幾百束素潔的花朵,而且逐年增加。

“生命晶玉”,是目前南京的最微型安葬方式。南京雨花功德園去年推出這一服務,市民可為逝者申請,最終將生命晶玉安葬于園內或隨身攜帶。這一殯葬服務在世界范圍內也出現不久,通過現代科技,逝者骨灰可形成一種結構穩定的結晶體,長久保存。加工后,骨灰將縮小至原體積的10%左右,為節地生態安放提供了可能。而生命晶玉的形態和色澤獨具美感,制成飾品,能夠為親人留下最后的思念。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