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闖出新旱作技術路徑 11萬畝滲水地膜雜糧穰穰滿家

2022-09-23 10:55:48來源:科技日報  

9月23日農歷秋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帶著豐收的碩果、農民的喜悅,向我們奔騰而來。

位于毛烏素沙漠區西南邊緣的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是一個典型的半干旱山區縣。今年,科技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科技特派團”與佳縣科技局和農業農村局聯手開展10萬畝滲水地膜和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波浪形覆蓋機穴播高粱旱作技術示范推廣,現在,一條條川地、一道道梁上,都長滿了紅彤彤的高粱,馬上就要開鐮啦!

在山西省北部雁門關外的山陰縣黃花梁旱地里,由科技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科技特派團”與山陰縣惠牧源種養聯合社聯手開展的200多畝生物降解滲水地膜覆蓋有機旱作冬播谷子,也是一派豐收景象,馬上就要開鐮啦!

同樣是科技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科技特派團”與寧夏海原縣科技局和農業農村局聯手,在海城鎮和官橋鄉等地的多個村莊進行技術示范推廣,如今1.2萬畝示范點滿是沉甸甸的谷穗兒和高粱,馬上就要開鐮啦!

春雨貴如油,有雨膜下留

“今年佳縣、山陰縣采用的都是0.007毫米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春雨貴如油,有雨膜下留’,它解決了十年九旱的缺水問題,為獲得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有微孔,具有保水、滲水和降解功能,膜上覆土延長了它的有效使用壽命,降解功能讓它解決了農田白色污染問題,而且厚度只有0.007毫米的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單位面積用量成本比0.01毫米生物降解地膜節約30%。”科技部特派團首席專家姚建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站在海城鎮武源村國家級三品一標小雜糧示范基地上,海城鎮鎮長王琿敏介紹,今年這里種植了3200畝滲水地膜波浪形覆蓋機穴播有機旱谷子,用的滲水地膜可以實現春夏無效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旱作高產奠定了水資源基礎。而且,這里采用的是機穴播技術,可一次性完成開溝鋪膜、覆土播種鎮壓等多道作業工序,每穴下種6—10粒種子,頂土能力強、出苗好、產量高。

“技術專家蹲點在我們村”

如何讓農民盡快掌握這項新技術?在佳縣科技部掛職副縣長李偉看來,佳縣今年高粱喜獲豐收,一方面是科技創新的力量功不可沒,另一方面是當地政府的推動作用很大。

俯瞰謝家溝村數百畝連片的新造沙田,“豐”景美如畫。

滲水地膜谷子在賈塘村已應用多年。“2018年,科技部派來的滲水地膜旱作技術專家就蹲點在我們村,手把手地培訓農民和種植大戶。村里為此成立了農機服務隊伍,如今全村每年有40多臺播種機服務于全縣的多個村莊。這樣一來,就把全縣的谷子產業發展起來了。我們村的谷子這幾年都豐收了,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以往種谷子畝產在200斤左右,現在產量翻倍增加了。”科技特派員、寧夏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田進財說。

闖出一條新旱作技術路徑

滲水地膜有機旱作闖出一條新旱作技術路徑。

“自2018年引進滲水地膜機穴播旱作技術以來,連年獲得豐收,周邊縣區也已推廣應用。滲水地膜旱作技術除了讓谷子和糜子增產,在其他小雜糧上也表現亮眼。”海原縣科技局局長高啟平說。

“今年我們又從山西調回了35臺滲水地膜穴播機,種植了1.9萬畝穴播谷子,豐收在望!畝產在千斤左右,帶動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老技術已經全部被淘汰了。”寧夏同心縣預旺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李海洋告訴記者。

佳縣從5年前引進滲水地膜旱作技術,在高粱、谷子、玉米上成效顯著。“今年佳縣擴大了高粱種植規模,再獲豐收。這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有機旱作技術,我們還要不斷研發和推廣適合當地的新技術,依托科技+政府+市場的方式,推動佳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李偉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