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銀行理財又有新動向:招銀理財、中銀理財等下調業績基準

2022-08-24 09:43:10來源:城市金融報  

備受市場關注的銀行理財產品又有新動向。

調查發現,近期包括招銀理財、中銀理財、浦發銀行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或者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公告,下調多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不少產品下調幅度達到30至40個BP。

頻現調整業績比較基準

8月以來,多家商業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宣布調整旗下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以招商銀行為例,多只理財產品出現調整。如招銀理財招睿金鼎九個月定開10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調整業績基準,自8月19日起,第三個投資周期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為2.90%至4.60%。而此前2021年11月19日起的第二個投資周期業績比較基準為3.85%。

此外,招商銀行旗下還有產品下調了區間兩端的數值。如招銀理財招睿月添利(平衡)1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的業績比較基準,由2.55%~3.75%調整至2.45%~3.65%;2號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由2.6%~3.8%調整至2.5%~3.7%,均在原基礎下調了10個BP。

不僅招商銀行,中銀理財于8月3日發布公告稱,自8月9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季增益)007”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由2.70%~4.00%(年化)調整至2.50%~3.80%(年化)。而這已經是該產品今年第二次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前一次下調幅度為30BP.此外,中銀理財還對旗下的智富及穩富系列等多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了下調,調整幅度為10~40個BP不等。

8月以來,還有浦發銀行、中原銀行等多家銀行或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公告稱,下調多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此外,也有銀行將單一數值型業績基準調整為區間數值型。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分為單一數值型、區間數值型以及指數型。相較于單一指數型理財產品,區間指數型理財產品更易達標,“因為超過比較基準的下限,相對而言難度較小,也可視作為一種下調。”

多因素導致“下調”

整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今年以來呈現下滑趨勢。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2年二季度新發封閉式凈值型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12%,環比下跌0.10個百分點;新發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達3.85%,環比下跌0.17個百分點。

7月份新發理財的業績比較基準,大多也呈現下行趨勢。7月新發產品仍以固收類為主,其封閉式凈值型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03%,環比下跌0.05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次之,新發97款,其封閉式凈值型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5.21%,環比下跌0.26個百分點。

談及業績基準調整的原因,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理財產品業績基準的下調既是結合市場環境的調整,也是對投資者預期的管理,降低投資者的預期。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市場流動性寬松,高收益優質資產難尋;第二是今年股市震蕩導致部分理財產品凈值下跌,投資者出現賬面浮虧。“對金融機構的投訴增多,調低業績比較基準可使產品更易達到投資者的收益預期。”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蔣睿則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更多的是債券,而今年以來銀行間資金極度充沛,短端利率已經壓至很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很難再如往年一樣獲取較高票息,自然業績基準也要下調,否則業績考核不符合市場實況。”

投資者應理性看待

在銀行理財產品業績基準下調的同時,投資者應該理性看待,理財產品凈值化變革之下,業績基準并不代表理財產品未來表現。

“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實際投資收益,產品風險越高,實際投資收益可能與業績比較基準偏離越大,要挑選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理財產品。”劉銀平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在建倉期投資收益也有可能與業績比較基準相差較大,這種情況下不用太過著急,要拉長期限看產品的收益走勢。

對于未能達到“業績基準”情況,蔣睿則表示,一般有兩種情況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第一種是業績比較基準本身的設定就不合理,導致業績比較基準參考意義不大,也就是實際收益與其產生偏離,這種情況要合理修正基準;第二種是投資風格或者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比如今年也會有大部分基金跑輸了基準,這種情況通常要審視市場環境或投資風格,看需要變動哪一邊。

蔣睿建議,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比較重要的是滿足自身的投資需求,比如現金管理、活期存款收益增厚、教育金規劃、養老金理財等等;其次就是投資范圍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匹不匹配;再次就是理財產品鎖定期限是否符合自身情況;最后再綜合判斷總財富的配置情況。(方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