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卡車出口量猛增 海外版圖已擴至歐洲市場

2022-09-29 10:25:26來源: 中國汽車報  

今年以來,雖然國內卡車市場整體處于下行區間,但出口市場形勢卻是一片大好,成為各家企業銷量增長的新動力。

不僅如此,隨著“出海”步伐的加快,有越來越多的自主卡車品牌將目光從亞非拉地區轉向了歐洲市場。近期,包括一汽解放、上汽紅巖、福田汽車、三一重工旗下的多款卡車獲得了歐盟頒發的WVTA整車形式認證,這也意味著上述企業拿到了進入歐洲市場的“入場券”。

迎“出海”窗口期 卡車出口量猛增

近年來,我國卡車出口市場增勢迅猛,出口產品結構也有了明顯變化。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7月,我國貨車出口總量達48660輛,同比增長54.3%;出口金額為83703.6萬美元,同比增長65.2%,出口均價為1.72萬美元/輛。今年1~7月,我國貨車累計出口近27萬輛,累計同比增長32.6%;出口金額為449231.6萬美元,同比增長38.6%,出口均價為1.67萬美元/輛,創下近8年同期歷史新高。

卡車出口跑贏市場大盤,并已成為抑制市場下行的主要“功臣”。根據行業預測,今年我國卡車出口量有望再創新高。其中,重卡出口市場規模將超15萬輛。

卡車出口市場強勢崛起,其背后又有哪些驅動因素?

“國內卡車企業一直十分重視海外市場,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市場布局和拓展,但遲遲沒有找到一個上量的契機。如今,全球范圍內‘缺車現象’嚴重,海外市場供求失衡,給國內卡車出口帶來非常難得的窗口期。”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反復以及國際局勢動蕩,導致國外車企供應鏈受到沖擊。同時,受芯片短缺、電力價格攀升等因素的影響,歐美、日本等國家卡車產量嚴重縮減,市場出現供需不平衡的情況。而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果好,卡車產業供應鏈韌性強,生產能力恢復快,填補了海外市場卡車供給不足的缺口,因此帶來了巨大增量。

對此,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也深表認同。他進一步表示:“目前,我國卡車出口量大幅提升,主要出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國外卡車生產企業正逐步放棄傳統燃油卡車的技術研發,開始向電動化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對我國燃油卡車不再設置過多的壁壘;第二,隨著不少國家疫情得到控制,基建和物流運輸都處在恢復之中,對卡車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第三,受世界性經濟調整的影響,大宗工業原料價格持續上漲,使得我國卡車價格優勢凸顯,越來越受到海外市場的青睞。”

我國卡車出口之所以迎來豐收時節,除海外市場供需失衡等客觀原因外,也離不開國內卡車企業多年的前瞻性布局,以及自身的成長和硬實力的提升。

上汽紅巖市場部副總監蔣建華指出,近年來,國產卡車在海外的競爭力持續增強。一方面,國產卡車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有大幅提升,甚至在智能化配置方面具備領先優勢;另一方面,國產卡車性價比較高,海外市場終端認知也在加強。“特別是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國產電動卡車具備先發優勢,已成為我國卡車出口的新增長點。”他說道。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不少國內卡車企業通過海外建廠,進行本土化生產和營銷,奠定了一定的市場基礎,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從發展模式來看,我國卡車出口已從原先的貿易模式、部分KD模式,逐漸發展為直接投資模式。

 

海外版圖已擴至歐洲市場

近年來,我國卡車市場“內冷外熱”的發展態勢,讓越來越多的車企意識到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今年以來,國內卡車企業加速“走出去”,海外市場實現了多點突破,中國重汽、福田汽車、陜汽等卡車企業在南美洲、非洲、亞洲等地區頻獲百輛級訂單。其中,中國重汽出口成績十分亮眼,份額占比達50%以上;1~7月,累計出口整車4.83萬輛,同比增長46%。不僅如此,上汽紅巖、比亞迪等車企在海外新能源卡車市場上也有所建樹,在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區實現批量出口。更不容忽視的是,一汽解放、福田汽車、三一重工等旗下的多款國產卡車,獲得了歐盟頒發的WVTA整車形式認證,產品銷往歐洲指日可待。

“一直以來,我國卡車出口地區比較集中且單一,主要銷往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而在歐洲等發達國家,我國卡車依然缺乏競爭優勢。未來,如果國內卡車企業能夠降低對亞非拉市場的依賴,開始由中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邁進,并能夠在歐美市場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那么國內卡車企業才能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如今,不少國產重卡通過了歐盟認證,說明這些車型已具備登陸歐洲市場的實力,這對于國內車企而言,是個很好的激勵,能夠進一步提升其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同時對卡車出口市場來說也是件非常提氣的事。

 

海外布局切勿盲目求快

毋庸置疑,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卡車出口市場正呈現出勃勃生機,不少自主卡車品牌在海外的布局初見成效,這也點燃了更多卡車企業的“出海”熱情。但“水深魚大”的海外市場,并非風平浪靜。曹廣平認為,對于自主卡車品牌而言,強抓出口市場機會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面對國際舞臺的競爭,如何長期、可持續地將產品和品牌運營好,這是十分急迫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國內卡車企業在海外市場‘拼殺’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頭腦清醒,看到機遇的同時,也要多發現問題。”在崔東樹看來,現在部分國家對卡車的需求激增只是暫時的,待能源和地緣危機緩解后,海外企業的供給能力將會逐步恢復,屆時,將是真正“拼刺刀”的時候。與國外卡車品牌相比,我國卡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出海”的卡車企業在緊抓這兩三年“窗口期”的同時,仍要聚焦修煉內功,做好技術儲備,并加緊在海外搭建服務體系,切勿盲目求快(要銷量),砸了國產卡車的牌子。

對此,蔣建華也認為,國內卡車企業應理性看待海外市場銷量的增長。未來,想要進軍歐洲市場并站穩腳跟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出海”應不斷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他指出,雖然我國卡車在價格上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但企業不應只注重短期銷量,過度依賴“以價換市”的手段,這樣會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不足。如果不注重品牌的長期建設,不利于企業自身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也有損中國卡車在海外市場的形象。

如今,我國卡車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升,但車輛在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與歐洲本土卡車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技術水平、服務體系建設、海外生產運營、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雖然不少車企已注意到上述問題,情況也在逐步改善,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立身之本,仍是技術和品質。”上述行業專家表示,想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卡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自主品牌必須積極融入當地市場,深度研究市場的本土化需求,對產品進行優化調整,當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都有保障時,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益,并在當地市場站穩腳跟。(李亞楠)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