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多家影院推行“分區定價” 影院創收豈能靠漲價

2021-07-14 14:05:32來源:北京日報  

據報道,隨著電影市場回暖,一些影院在觀影座位上動起了心思,開始推行“分區定價”,同一場電影、同一個影廳,想坐“黃金區域”就得多掏錢,為此影院也受到了不少差評。

對于“分區定價”,大家其實并不陌生,演唱會、大型比賽等沿用已久且并無非議,為何院線甫一試水就遭拍磚?一來,影院選座向來遵循“先來后到”,如今突然改成“價高者得”,不符合人們的傳統消費認知。二來,目前多數影院都設有VIP包廂,相當于已經實施了分級定價,如今再對普通場次進行分區,實在有變相漲價之嫌。更重要的是,除了特殊“黃金檔”,其實影院大部分時候上座率并不高,本就容納不了多少人的小廳,座位又分出三六九等,未免讓人心里硌硬。

“分區定價”對不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影院作為市場主體,確實有自主定價權,但想通過“挑座”多收那么三五塊,能不能達到目的,招致觀眾反感的賬又怎么算,其實都是未知數,很可能會得不償失。近些年,想漲價增收的行業不少,有一些餐飲品牌吆喝“1.5元一片的土豆”“21元一個的饅頭”,有知名景區暗戳戳將門票上調數十元,有視頻網站上線“超前點播”、推出各種花式“VVIP”,手段不一而足,但多數都在被抵制后黯然下馬。某種意義上,簡單粗暴的漲價,更像是一種思維懶惰,反映出的恰是一些企業思路狹窄、本領匱乏。

企業當然要追求盈利,但更應捫心自問:除了“坐地起價”,還有沒有其他像樣的法子?有句話說得好,“忽視了用戶體驗和感受,任何商業模式都是不可持續的”。就拿影院來說,賣的終究是片子,而非座位。如果上映的是大熱影片,即便坐在犄角旮旯大家都滿心歡喜;如果片子不行,哪怕奉上C位也是觀者寥寥。這么個文化服務行業,與其在漲價上較勁,不如通過經營和銷售模式的多元化,增強市場競爭力和黏合度。精選優質內容、提升服務質量、優化觀影環境、豐富周邊產品,考驗從業者的智慧,也是那些走在前列的影院轉型升級的好法子。

漲價并非萬金油,不琢磨怎么提升服務、提高供給質量,只盯著現在的盤子割韭菜、原地自我加“V”漲價,市場很難買賬。(范榮)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