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監管部門三次發文規范債券市場 高收益債市場或迎新發展

2021-08-23 15:34:24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近日,央行官網發布《2021年7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值得注意的是,進入8月以來,監管部門已三次發文規范債券市場:8月6日,《關于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發布;8月11日,央行宣布試點取消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環節信用評級的要求。

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于8月18日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多龍治水”走向統一管理

據了解,我國的債券大致可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信用債券三大類。信用債則包括公司債、企業債、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

此前,我國債市長期呈現多頭監管的格局。其中證監會主導公司債,發改委主導企業債,央行則主管銀行間債券市場。不同的監管模式也產生了差異化的業務標準。

此次《意見》在監管層面,提出了諸多要求,以實現相關制度和監管的統一。比如,規定公開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注冊,相關標準應統一。非公開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機構應加強自律,行政部門依法監管和指導,相關標準也應統一。

同時,進一步推動銀行間和交易所制度規則統一。推動制度規則分類趨同,允許發行人自主選擇發行方式、具體種類和發行場所等,允許滿足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的合格機構投資者自主選擇交易平臺、交易方式和風險管理工具等。

業內人士表示,《意見》的出臺,意味著信用債券過去的多頭監管成為歷史,信用債市場將會邁入大一統新時代。

重塑信用評級行業格局

在加強信用評級行業規范方面,監管更是密集發文。8月6日,央行聯合發改委、財政部、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等五部門共同正式對外發布《關于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從評級機構“充分披露評級方法、模型和評級結果等相關信息”、自律組織“定期組織開展市場化評價評估,并加大對評價評估情況的披露和評價評估結果的運用”、監管機構“加強監管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評級質量和全流程作業合規情況的檢查”等全方位加強對評級行業的監管要求。

“近年來,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取得較快發展,但也存在評級虛高、區分度不足等‘重市場份額、輕評級質量’問題,導致信用評級的風險預警和投資定價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發揮。”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

8月11日,央行再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使用外部評級的自主性,推動信用評級行業市場化改革,即日起試點取消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環節的信用評級要求。

明明認為,央行此次發布公告也是基于之前政策的確認和補充。無論是取消評級還是逐步走向取消強制評級,都可能會對2021年及之后信用債市場產生影響。

而此次《意見》在信用評級行業規范方面要求,加強對跟蹤評級滯后、大跨度級別調整、更換評級機構后上調評級等行為的監管約束,提升評級機構風險預警功能。對存在級別競爭、買賣評級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和市場退出力度。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表示,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評級業務包括機構本身也要做一個轉型。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競爭格局將重塑,信用評級公司的競爭重心將從級別競爭轉向評級質量競爭和投資人服務競爭。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更具理性、更有利于長線發展。

高收益債市場或迎新發展

央行數據顯示,7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51669.1億元。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11184.0億元。同時,截至7月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124.6萬億元。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托管余額29.5萬億元。

自去年永煤風波之后,信用債市場信用分層持續加劇,機構偏好短久期、中高等級信用債,并抱團強區域城投等。發行利率方面,根據東方金誠數據,7月信用債市場加權平均發行利率下行42bps至3.92%,利率水平創2020年5月以來新低。主要券種平均發行利率全線下行。

對于未來信用債市場的發展,明明表示,新發債券面臨債券級別被收緊或者無評級的風險,而存量債券也面臨評級下調壓力,債券價格有下行風險。部分主體評級虛高已是市場共識,評級從虛高逐步回歸的過程可能會影響信用市場的重新定價。

中金固收報告認為,雖然國內高收益債市場早已起步,但是長期以來缺乏完善的制度約束,疊加民企、國企逐步打破剛兌,信用債違約逐步增多使得機構風險偏好下降,國內高收益債市場一直發展相對緩慢。后續高收益債市場或將迎來重要新的發展階段,為低信用資質企業提供重要融資渠道。報告同時認為,信用衍生品市場相關制度或將得到完善,制約市場發展的痛點將會有所緩解,規模可能會出現快速增長。(劉弋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