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需求與供給劇變 中國經濟長短打

2021-12-13 09:19:07來源:北京商報  

歲末年初,恰是總結展望之時。

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關于過去有什么問題以及明年該如何做,會議指明了方向。

聚焦當下,中國正處于經濟變革、社會思潮交鋒的節點,會議正視了問題,厘清了爭議,以此釋放積極信號,意在凝結全社會對經濟改革的共識。

中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需求與供給的劇變,共同推動了市場預期的減弱,如果不加引導和有力調控,可能會形成投資減少、影響消費的不良循環。

穩的難度更大,但是穩的決心也更強。因此,在穩中求進之前,加了“穩字當頭”。“穩”相應成為宏觀政策長久的主基調,“六穩”成為被全社會熟知的政策發力點。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一以貫之。

在新冠疫情沖擊中國經濟的大背景下,“六保”與時俱進,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層運轉,一個都不能少。

以“六穩”“六保”為綱,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社會政策三方面著力,加上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區域提升多維度,讓政策發力更豐富,更全面,也更精準。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將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務必落地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之上。為此,各地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基層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

展望2022年,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諸多內外部風險挑戰,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夠堅韌、尚不均衡。

2020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漸從新冠疫情的重創中恢復,并不得不學會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新的發展。很多行業受到疫情沖擊面臨轉型重塑,諸多產業政策發生變化作出調整,涉及互聯網、教培、文化、旅游等諸多領域。

這些產業行業政策調整變化,著眼促進其長遠發展,但難免出現短期陣痛。而在所有涉及利益重新分配的改革過程中,各類聲音各種觀念都有,執行過程也出現了不少值得關注的問題。房地產調控風聲鶴唳、校外補習嚴監管、“電荒”和能耗雙控,類似沖擊也同樣不能小覷。

進入新發展階段,與經濟改革相伴生的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同樣值得關注。關于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重新認識,更需要重新把握。

在這次的經濟會議中,關于共同富裕、資本特性、雙碳出現了多次“正確認識和把握”,都呼應了社會的迷茫點與痛點。

比如,“做大蛋糕”,再公平分配蛋糕。不搞“殺富濟貧”,更不搞“均貧富”。我們一直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得比往年要早一些。在諸多的變與不變之間,關于中國經濟過去、現在和未來,勾勒出一條條彼此交錯互相支撐的曲線。(陶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