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走近企業家|孫喜平:深耕40載 稀土成為一生所愛

2023-08-28 07:48:15來源:包頭新聞網  

他與稀土“偶遇”,卻結緣一生;他歷經創業、再創業,卻始終扎根稀土不離不棄;他從1個人起步發展,如今卻擁有了上千人的團隊,他就是包頭市金蒙匯磁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喜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耕稀土行業40載,他一路艱苦拓業,創建了金蒙品牌,業務涵蓋稀土分離、金屬冶煉、釹鐵硼鱗片制造、釹鐵硼加工電鍍、稀土回收利用等環節,公司也成為包頭業界少有的擁有稀土全產業鏈的民營企業。

一個人、一輩子、一件事,他以專注、專心、專一的匠人精神,在實踐中成長為知行合一的稀土專家。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今年59歲的孫喜平說:“我不愛抽煙,不愛喝酒,唯一的愛好就是工作。雖然干了一輩子稀土,但稀土仍然是值得我繼續干下去的事業。”

與稀土結緣始于一場“偶遇”

孫喜平的人生與稀土結緣純屬一場“偶遇”。

包頭市金蒙匯磁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喜平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孫喜平的父親從甘肅一路顛簸來到包頭,正趕上包頭公路段招聘臨時工,他的父親就進來打工。由于有文化又能吃苦,一段時間后,孫喜平的父親就開上了壓道機,之后又開上了汽車,生活漸漸穩定下來。

之后,孫喜平也來到包頭讀書。高考時他連考三年,前兩年失利,第三年分數卻出乎意料的高。由于當年他的志愿只報了二本的西安公路學院,機緣巧合,孫喜平卻被錄取到了內蒙古大學化學系(稀土方向)。

“其實受父親的影響,本來我想考公路學院,沒想到幸運地和稀土有了不解之緣。”那一年是1983年,也是內蒙古大學第一次開設稀土專業。

當時的稀土產業開始逐步受到重視,大學三年級時,孫喜平迎來了一個重要機會。由于學習刻苦,加上動手能力極強,他被學校派送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實習。

普通人家出身的孫喜平對這樣的機會自然倍加珍惜,他求知若渴,不斷地學習積累。“從內蒙古來到北京進入中國科學院實習,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耐得住辛勞、靜下心來沉下身去的鉆研精神,眼界更寬了。這段經歷對我一生的影響都非常大。”

1987年大學畢業后,孫喜平被分配到包頭市科委下屬的技術研究所工作。那段時間,他專注做一些課題,業余時間幫幾家民營企業做化驗室。年輕的他不僅是專業出身,而且做事認真、溝通能力又強,一時間在包頭稀土民營企業圈內小有名氣。

轉眼到了1992年,這一年改革開放再掀熱潮。孫喜平也從“0”開始,開啟創業之旅。他注冊成立了包頭稀土華運有限責任公司,專注于廢料回收。

“當時一些稀土企業生產的少量產品不合格,又沒辦法處理,我就把這些不合格的東西收回來,通過所學的知識再把它變成合格的其他化合物。”孫喜平說,自身的專業能力,讓他擁有比別人更多的優勢。但創業是辛苦的,公司跑業務、辦稅務都是他一個人。

1997年,孫喜平的小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他又在白云鄂博收購了一家稀土廠。沒想到這次投資失利,讓孫喜平負債160多萬元。

無畏挑戰,重頭再來。2000年,孫喜平又在包頭市區創建了金蒙稀土。

二次創業,他從“負債”起步,一路披荊斬棘,在稀土行業艱苦拓業。

再次起步是艱難的,因為160多萬元大多是欠供應商的賬款,孫喜平就把這些供應商叫在一起開了個會,他很坦誠地和大家說:“現在賬上只有6萬多,我現在給你們還不了錢。你們能不能讓我搏一下?我在張家營子找了一塊地,要重新把工廠建起來。”

“我相信你不會倒下!”當時礦研所的一位所長這樣回應他。

特殊時期的鼎力支持,讓孫喜平仿佛有了強大的支撐。讓他更加感動的是,當時建廠時,工程隊都是先墊資建設。“從白云鄂博舊廠跟我回來的90多名工人也一樣團結,當時企業連續4個月沒發工資,大家一個都沒走。”

如今回頭再看,孫喜平認為2000年對他的人生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對于稀土行業的篤定,讓他有勇氣選擇重頭再來;而身邊眾人的扶持,則給了他逆勢崛起的寶貴機會。

“后來我經常說,做人和做企業一定要相互完善,做企業就是做人。你要是做人不夠好,你在困難的時候,絕對不會有人幫你。為什么我對金蒙這個大家庭的人特別有感情,那是因為大家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不離不棄!”

將創新刻入企業“DNA”

逆風翻盤,向陽而生。讓人意外的是,孫喜平接下來的事業一路平順,也應驗了那句話:只要努力拼搏,那些壓不垮你、殺不死你的,終會讓你變得強大。

到2008年,孫喜平的金蒙公司已經走在包頭稀土民營企業的前列。此時的他一路開疆拓業,開始向稀土產業中下游延伸。

2008年,孫喜平收購北京三吉利新材料股份公司,企業主要生產NdFeB甩帶片,目前其產品質量、性能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2010年,孫喜平成立包頭市金蒙匯磁公司,主要生產燒結和粘結釹鐵硼。如今公司自主研發的低溫度系數、耐腐蝕VM應用高性能釹鐵硼磁體在細分領域中市場占比排名靠前。

2011年,為了突破產業鏈發展瓶頸,孫喜平在巴彥淖爾市建立了加工和電鍍工廠。

2014年,成立包頭金蒙研磨材料公司,主營拋光粉。

2016年,孫喜平收購浦項(包頭)永新稀土公司成立了包頭市金蒙磁業,主要生產電機系列釹鐵硼產品。

2017年,收購日本昭和稀土(包頭公司)成立北京三吉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包頭分公司,擁有了較為先進的鑄片工藝技術及設備。

2019年,引進日本相模合資成立包頭市金蒙相模電鍍公司,主要經營高性能稀土釹鐵硼合金表面處理。

“可以說,在稀土產業整合過程中,我們把包頭的一家韓企、一家日企都整合進來了。”孫喜平說。

深耕稀土行業多年,孫喜平的公司已經形成了稀土全產業鏈聯動創新發展的態勢。

一路走來,孫喜平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有了更深刻的體驗:“民營企業發展一定是以創新為基礎,沒有創新根本無法生存,所以我們一直持續創新,將創新刻入企業‘DNA’里。”

民營企業創新的動力是什么?在孫喜平看來,企業創新的動力就是要帶來更多的利潤,要有生存能力。

稀土專業出身,再加上自身擁有的鉆研精神,孫喜平在一路艱苦創業的同時,更加專注于科技創新。從1997年開始,他帶領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稀土分離技術,建立同業領先的高純稀土分離中試及規模生產線;2007年,研究開發新型稀土研磨材料,中試生產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從2008年至今,孫喜平開始專注于釹鐵硼磁性材料的研究,取得低熱減磁率燒結釹鐵硼磁體電鍍層(發明專利)、VCM用50SHT高性能磁體的研發、微細磁體加工技術、燒結釹鐵硼晶粒細化及晶界調控技術等一系列成果。“我們公司僅去年專利就達到22項,今年數量會更多。”孫喜平說。

在孫喜平的帶領下,公司先后完成稀土永磁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及精細加工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年產3000噸高性能釹鐵硼磁體、年產一億只粘接釹鐵硼磁體轉型升級項目,500噸/年一次成型超強永磁體產業化生產項目、超微型稀土高精磁鋼研發與產業化等項目。孫喜平也獲得包頭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并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不僅讓企業得以生存,而且不斷壯大。

孫喜平說:“從2017年開始,公司的銷售收入從3億元、4億元、5億元、6億元一路提升。即使在疫情期間,公司的產量和銷售也沒有減少,去年,金蒙銷售收入達到了7億多元。雖然今年大家都面臨不少困難,但公司還是滿負荷生產。為什么能滿負荷生產?就是因為我們的創新能力強。”

讓熱愛與事業一路同行

熱愛可抵萬難。與稀土同行40年,創業中遭遇的波折,發展中經歷的整合,都沒能讓孫喜平停下一路向前的腳步。期間也不乏種種誘惑和選擇,他總是能做到心無旁騖,始終堅守初心。

包頭市金蒙匯磁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

孫喜平還記得,2011年稀土價格大漲,行業里不少人都賺了錢。當時包頭有70多家稀土廠,不少老板在掙到錢后,選擇不干稀土這一行了。

當時也有人勸他:“咱們好多朋友都到北京買房了,你又在北京有分公司,應該也在那兒買上幾套房。”可孫喜平沒有選擇買房,而是把資金用在做釹鐵硼工廠上,并且在北京、包頭的工廠里嘗試做新產品開發。

孫喜平笑著說:“技術出身的都愛做一些實驗,那幾年光做新產品開發,我們打水漂的錢就4000多萬元。不過,雖然這些錢打了水漂,我們卻鍛煉出一支非常有創造力的團隊。把人培養出來,這也是重要的財富。現在公司自動化設備都是自己做,公司各種小產品也做得很好。”

因為熱愛,所以感恩。從一窮二白起步發展到現在,孫喜平常常心懷感恩。他感恩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感恩包頭這個福地,感恩與他有緣的“稀土”,更感恩創業路上攜手同行的團隊。

他時常記起當年“負債”二次創業時團隊和他一起共渡難關。因此,當2009年開始包頭稀土行業整合時,孫喜平也一度內心感到迷茫。但想到當時跟隨他的老員工大多四十多歲不好找工作時,他還是舍棄個人小利,堅持留在這個行業繼續干下去。

“公司有自己的核心理念,那就是‘真情、專注、感恩、團隊’。”在孫喜平的理念中,團隊顯得更為重要。

日常工作中,對公司的年輕團隊,他有著自己獨特的培養方式。他會挑選其中20%的人,每周由孫喜平為他們講課作培訓。他已經堅持30年每天寫工作總結,也要求團隊的人每天寫工作總結。“哪怕他們寫幾個字,我都會認真看。”

別人高薪招引高端人才,而孫喜平則愿意一年花50萬元請一位業界精英,為團隊授課培訓,讓企業員工得到成長。“現在我們的團隊不一定是最好的,卻是走得最穩的,大家齊心協力,創造力強,對企業忠誠度也很高。”

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精力去培養員工?孫喜平說:“我來自普通家庭,員工也大多是普通人,公司給他們創造鍛煉成長的空間,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企業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同時,培養他們的使命感,確保有一個能喚起大家共鳴的發展愿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其中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就會形成企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心系員工,關愛員工。孫喜平還建立金蒙愛心基金,幫助企業困難、患病員工及家屬渡過難關,至今愛心基金已支出20多萬元,幫助了50多名員工。

一路走來,孫喜平也時常回想起當年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從第二次高考補習時他就一邊在養路段打工一邊學習,求學之中充滿艱難。因此,當拿到政府頒發的6萬元創新獎勵時,他從2000年開始就在包頭師范學院建立了助學基金,至今已有23年,累計捐款100多萬元,資助學生400余人次。

對包頭,孫喜平也始終心懷熱愛與感恩。2017年,他堅持在包頭設立北京三吉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包頭分公司,并將自己工作的重心轉回了包頭。5年前,他還把自己的兒子從加拿大叫回包頭,讓他在稀土行業里一道打拼、歷練成長。

熱愛與事業一路同行。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孫喜平說:“等到了60歲,我會把重心從經營轉向技術創新,就干自己喜歡的事!坦白說,我個人沒什么其他愛好,最喜歡的就是和企業創新小團隊一起研究探討,專心做技術。這樣的生活讓我樂在其中,內心也會充滿力量。”

(文/記者:張海芳;圖/記者:黃立群;編輯:吳存德;校對:王振偉;審核:王雪仙)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