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太陽進入活躍期引發地磁場等環境突變 地磁暴會對人類產生什么影響

2022-03-02 10:28:43來源:新華日報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官方網站近日發布消息稱,由于遭遇地磁暴,該公司 2 月 3 日發射的 49 顆星鏈衛星中,有多達 40 顆衛星于次日已經或將要墜入大氣層損毀。這讓“地磁暴”這一略顯神秘的概念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什么是地磁暴?為什么這批星鏈衛星未能抵抗得住?這么龐大且花費巨大的工程,為什么沒有預先考慮到地磁暴現象的影響?《科技周刊》記者采訪了江蘇省天文學會科技傳播專家、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羲和號”衛星科學與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川。

太陽進入活躍期,

引發地磁場等環境突變

地球表面不僅被大氣層包圍,同時還存在一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天然保護傘——地球磁場。“地磁場是指產生于地球的內部,并延伸到地外空間的磁場。”李川解釋,地磁場是地核內液態鐵通過“磁流體發電機”形成的,它不光分布于地表附近,還分布在地球周圍的空間之中,而地磁暴就是地球附近空間磁場的強烈擾動。

事實上,地磁暴現象是一個相對常見的自然現象,這一切都源自太陽活動所產生的太陽風的擾動,比如日冕物質拋射。“日冕物質拋射到達地球,帶來地球磁場的擾動,如果擾動足夠強烈,就會產生地磁暴。”李川說,太陽活動峰年期間,地磁暴發生次數更多,級別也更高。

當太陽表面活動旺盛,特別是在太陽黑子極大期時,太陽耀斑爆發次數也會增加,耀斑爆發時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紫外線,引起電離層的擾動,同時會產生大規模的日冕物質拋射,引起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發生急劇不規則變化,這就是地磁暴。

19世紀30年代,在德國科學家高斯和韋伯建立地磁臺站之初,他們就發現地磁場經常有微小的起伏變化,但當時他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是由太陽引起的。之后,1859年9月1日,英國人卡林頓在觀察太陽黑子時,首先觀測到了太陽耀斑。第二天,地磁臺站記錄到1600納特斯拉的強烈地磁擾動。這個偶然的發現和巧合,使他認識到地磁擾動居然與太陽爆發活動有關。

“這次星鏈衛星損毀事件期間遇到的地磁暴,屬于級別較低的地磁暴。”李川告訴記者。通常使用Dst指數(磁暴環電流指數)來表征地磁擾動的強弱。原來在地球赤道附近,按大致均勻的經度間隔選取幾個地磁臺站,“這幾個臺站每小時地磁水平強度變化的平均值即為Dst指數。”李川介紹,它的單位是納特斯拉,其范圍可由正幾十納特斯拉到負幾千納特斯拉不等,并且其值逐漸減小表示磁擾幅度逐漸增大。

低級別地磁暴對于普通在軌衛星影響不大,基本可控。“這次星鏈衛星事件,是由1月30日前后發生的中等規模的日冕拋射物質事件引起。”太陽風攜帶的等離子體團,2月3日到達地球附近后,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地磁暴。

帶來極光絢爛多彩,

也對航天器構成威脅

對地磁暴這個概念,一般人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地磁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副產品——極光。這是在地面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由地磁暴引發的外在空間現象。

李川說,當太陽風中包含南向磁場的等離子體物質到達地球,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在磁尾處產生能量釋放,加速帶電粒子,這些粒子到達兩極區域,與大氣層里的原子、分子發生碰撞,產生電離,就會形成極光現象。極光雖然好看,但越絢爛的極光意味著地磁暴越強烈,對航天器的威脅也就越大。

據介紹,地磁暴能加熱地球高層大氣,從而引起大氣的膨脹。被加熱的空氣上升,使得近地軌道大氣密度顯著增加。在地磁暴期間,空間中電子和離子的數量和能量也會顯著增加,這會引起航天器表面充電甚至內部充電效應,從而危害航天器安全。“對于低軌衛星來說,地磁暴的主要影響應該還是大氣阻力增加導致的軌道衰減問題。”李川表示,大氣密度的增加,將導致航天器受到的大氣阻力增加,航天器速度減小,航天器軌道衰減加速,極端情況可能導致航天器隕落。

值得強調的是,地磁暴期間,保護地球的磁場結構會發生改變,很多處在更高軌道的衛星,比如同步衛星,就會暴露于不同磁場和等離子環境,從而受到高能粒子的直接攻擊,甚至導致一些衛星器件失效。

強大的太陽爆發事件可能導致強烈的地磁暴,并影響軌道上的衛星或地面上的基礎設施,比如在20世紀就有兩個著名例子。1979年,美國的“天空實驗室”(Skylab)在軌期間處于太陽活動峰年,由于多次地磁暴的累積效應,地球大氣層的膨脹使得“天空實驗室”受到的大氣阻力劇增,軌道加快衰減,“天空實驗室”比預期更快墜入大氣層燒毀。

1989年,一場地磁暴使得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電網過載,導致該地區出現大范圍的斷電事故,持續了9-12個小時。另據報道,幾乎同一時期,美國空間目標跟蹤系統上千個目標需要重新定位,新發射飛行物的跟蹤辨認困難。

事實上,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新的、大約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表示,第25個太陽周期在2019年12月拉開序幕,太陽活動慢慢加劇,預計2025年7月達到峰值,然后回落,到2030年左右結束。

因此,有科學家發出警告,未來幾年隨著太陽逐漸進入一個活躍高峰期,地磁暴發生的頻率會大大增加,屆時將會有更多的在軌衛星受到地磁暴的影響,必須引起各國的重視。

預測地磁暴,

未來還有很長路要走

對于地磁暴現象,有沒有一些預報或者預警呢?“這就是所謂的空間天氣預報。其實,空間天氣預報首先要做的是對太陽活動進行預報。”李川說,一般情況下,太陽風暴發生時,就要預測一下太陽風暴所產生的電磁輻射、高能帶電粒子流和等離子體云等物質到達地球的時間。這三種物質和能量形式會同時出現,先后到達地球空間,引發空間環境的擾動,影響到衛星的運行狀況。“分析判斷會不會影響地球磁場,以此來進行預警和預報,這樣就可以規避發射的一些窗口。但如何提高預測的準確性,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過,此次SpaceX公司的星鏈脫軌衛星從約210公里往下墜毀,重新進入大氣層后會燃燒殆盡,不會產生太空碎片,也不會有衛星零部件撞擊地球表面。此外,這個軌道很少有其他衛星駐留,因而相碰撞的幾率也比較低。

實際上,地磁暴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并不大。地磁暴對人體并沒有影響,只會對電網、衛星、航天器等造成威脅。“我們地磁場平時是比較穩定的,它在地球周圍相當于一層保護膜,幫我們擋掉了很多宇宙射線的危害。”很多航天器也都依賴地磁場進行控制。

磁場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與陽光、空氣、水一樣,磁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命環境要素。地球磁場延伸到地球之外,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保護屏障,不僅能抵御太陽風的沖擊,還阻擋了宇宙輻射的侵襲。對地球表面的各種生命活動而言,地球磁場就像一把“保護傘”,環罩在地球外面,使地面環境適合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動物具有了感磁能力以適應地磁場環境。地球上的很多動物都在地磁場的指引下,進行周而復始的季節性長距離遷徙。“飛行中的鴿子能準確找到自己歸巢的路;帝王蝶靠歷經5代的不斷努力,從加拿大遷移至墨西哥;懷孕的海龜毫不費力找到幾十年前出生的海灘來產卵,這全都歸功于動物們對地磁場的感應。”李川舉例,而地磁場的擾動或多或少都會干涉到動物的遷徙過程。為此,我國的空間天氣預報部門還專門開發了信鴿指數,實際上就是通過預報太陽爆發及其對地磁場的影響,來告訴人們某一天是否適合放飛信鴿。(張宣 王甜)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