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大眾ID.系列折戟 迪斯為大眾向電動化轉型開出“新藥方”

2021-07-15 08:27:05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迪斯為大眾向電動化轉型開出“新藥方”。

7月13日,大眾汽車集團正式發布2030 NEW AUTO戰略,其中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將作為大眾汽車集團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規劃顯示:到2025年,大眾集團運營銷售收益率預計從7%-8%提升至8%-9%;到2030年,純電動車型的銷量在整體銷量的占比提升至50%;未來汽車產業的利潤、收入來源將從燃油車轉向純電動車,并在自動駕駛技術推動下,轉向軟件和服務;擴大電池和工廠規模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大眾將著力發展純電動車業務,并依靠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業務“賺錢養家”。

毫無疑問,最近才成功與大眾集團續約的大眾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將是這份戰略的主要推手。

2020年由于勞工代表堅決反對,迪斯兩次申請合同延期均以失敗告終。或許,正是這份戰略“挽救”了迪斯。

外媒報道稱,在迪斯完成續約之前,大眾監事會收到了2030 NEW AUTO戰略的介紹,新戰略注重電動移動出行和軟件,監事會稱該戰略是大眾未來增長的基礎。

“我們的戰略目標是成為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導者。”

然而,目前來看,大眾的電動車“戰況”并不樂觀。在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車市場——中國,大眾ID.系列車型的銷量并不理想。路透社認為,大眾的電動汽車系列在中國受到了現實的“無情暴擊”。

被大眾寄予厚望的重磅電動車型卻出師不利,迪斯又將如何帶領大眾成為全球電動車領導者?

簡化平臺,自研電池與芯片

在2030 NEW AUTO戰略中,“降本”是一大關鍵詞。

按照規劃,通過削減車型陣容、減少動力總成組合數、優化車型搭配等方式,大眾將在未來兩年削減5%的固定支出,以及7%的材料成本支出。

大眾認為,旗下多達4個電動化車型平臺(MEB、MLB-Evo、PPE和J1)需要化繁為簡,將于2026年推出可擴展系統平臺(SSP平臺)。

SSP平臺是MQB、MSB、MLB、MEB以及PPE平臺的延續,它將3個燃油車平臺和2個純電動汽車平臺整合為適用大眾汽車所有車型的機電一體化平臺架構。未來,預計有4000多萬輛汽車基于SSP平臺打造。

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研發負責人,奧迪汽車股份公司管理董事會主席馬庫斯·杜茲曼(Markus Duesmann)表示:“引入SSP平臺可以使各細分市場和集團旗下品牌之間的協同效應最大化。”與MEB平臺和PPE平臺相比,SSP平臺除了可降低資本支出、研發和單位成本之外,還能在以軟件為驅動力的時代,應對未來汽車研發將面臨的挑戰。

在電動車核心零部件電池方面,大眾將采用一款標準電芯。該電芯計劃于2023年正式量產,到2030年,大眾汽車集團旗下80%的電動車型均采用此標準電芯;剩余20%的車型,將采用獨立的電芯。大眾汽車集團認為,標準化電芯可以有效降本,入門級電芯可以降低50%的成本,主流級電芯可降低30%成本。

在2030 NEW AUTO戰略發布前一天,大眾汽車(中國)與合肥國軒達成協議,后者將為大眾汽車(中國)常規量產車型開發第一代標準電芯。憑借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大眾還將建立可控的電池供應鏈。

為了應對眼下席卷汽車行業的“電池荒”,在新戰略發布會當晚,大眾宣布正在西班牙籌備第三家超級電池工廠。到2030年,大眾位于歐洲的六座超級電池工廠的年產能將高達240千兆瓦時,以確保電池供應。

不只是電池,在芯片領域大眾也將實現自給自足。到2030年,大眾旗下60%的車型將搭載自研芯片。

大街上跑的電動車將有一半是大眾

在新戰略背后,蘊藏著大眾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龐大野心。

隨著歐洲、美國、中國三大主要汽車市場崛起,到2030年,大眾汽車集團希望旗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不小于70%,在中、美市場占有率不小于50%;到2040年,大眾集團將在其主要市場實現所有汽車零碳排放。

為實現上述目標,大眾汽車集團計劃在未來5年專項撥款730億歐元用于相關技術研發,同時每年至少推出一款全新純電動車型。

理想很豐滿,但擺在大眾面前的,是無情的現實。

根據中汽協數據,5月份南北大眾的兩款ID.4車型合計銷量僅1213輛,在新能源車銷量排行榜排名15開外。6月,上汽大眾ID.家族銷量為2247輛(包含ID.4 X和ID.6 X),不及同期蔚來銷量的三分之一。一汽-大眾尚未披露相關數據。

為了推廣電動車,路透社報道稱,上汽大眾建議自己的員工率先購買ID.4 X。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指出,大眾ID.家族沒能得到中國消費者認可的主要原因是:相較于特斯拉、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大眾等傳統車企發展電動車起步較晚,喪失先發優勢同時,在智能化層面又顯劣勢。特斯拉抬高了消費者評判電動車智能化水平的標準,“但大眾旗下電動車并未給消費者帶來顛覆性的智能化沖擊”。

大眾似乎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表示大眾ID.3即將登陸中國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智能體驗。大眾品牌將在2021年年內推出一款純電動緊湊級MPV車型——大眾ID.BUZZ,新車將搭載大眾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奧迪品牌將于2022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具備L4級自動駕駛功能,2030年奧迪將推出可完全自動駕駛的車型。未來,大眾汽車集團還計劃將大眾汽車(安徽)打造成SSP平臺的本土生產基地,其中包含正在建設的新研發中心。

同時,大眾汽車集團還透露,目前大眾汽車平臺軟件公司CARIAD正在著手研發三個軟件平臺。E³ 1.1版本,能夠升級并遠程更新MEB平臺的產品;到2023年,CARIAD將發布高端軟件平臺E³ 1.2版本,該版本可實現多種信息娛樂功能,可實現奧迪與保時捷車型遠程在線更新;到2025年,CARIAD將推出軟件堆棧2.0版本,將包含一個適用于集團所有品牌車型的通用操作系統,并預搭載L4級自動駕駛技術。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純電動車登上舞臺,大眾內燃機板塊準備退居二線。大眾汽車集團表示未來將保持內燃機方面穩定的現金流,將資源分配到軟件及電氣化領域。

大眾汽車集團首席財務官阿諾·安特里茨(Arno Antlitz)透露,2025年,大眾汽車將擁有燃油車、電動車之外的第三個現金池,即基于自動駕駛和軟件定義汽車。大眾計劃在2025年前后使旗下L3和L4級自動駕駛車輛投入商業運營,到2030年為其創收1.02萬億歐元。

(蘇鵬)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