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理想8年 難關已過

2023-09-01 07:43:56來源:汽車通訊社  

三大汽車新勢力,不被看好的理想,最先交出高分答卷。

2023年7月,理想銷量高達34134輛,這是理想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突破三萬,在汽車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從出道開始就不斷被質疑、被嘲諷的理想,如今逆襲成為新勢力中的老大,這種爽文小說的情節真真實實地打了許多人的臉。理想打造了第一款銷量突破20萬輛的產品理想ONE之后,如法炮制了同樣成功的L系列,持續打破新勢力的銷量記錄。


【資料圖】

吃瓜群眾們很難相信,在新能源汽車這個上百競爭對手的賽道,條件資源一般的理想,不僅擠進來了,而且成功的切走了一塊不小的蛋糕。它是怎么做到的?

著名的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曾提出有兩種公司類型,一種是狐貍型公司,能力強、資源豐富,善于利用各種手段、方法去獲得盡可能多的市場和客戶。另一種是刺猬型企業,看上去比較弱勢,沒什么明顯的專長,但是它能夠以靜制動,以少勝多。

理想汽車就像是刺猬型企業,入場時平平無奇,一直在被吐槽的“深水區”瘋狂劃槳,幾年時間里競爭對手有的被淹死,有的命懸一線,它竟然上岸了!

在新能源汽車的成功學里,研究特斯拉的數不勝數,但是它強悍的思維方式和龐大的體量很難被復制,反而是看起來不那么“突出”的的理想,給出的答案更有參考價值。

用新定位,和BBA“搶食”

在中國市場出盡風頭的BBA,是所有新能源品牌的“眼中釘”。它們都想搶占中高端市場,在肉最肥的價格帶擁有一席之地。如今,理想做到了。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近期BBA的車輛成交均價落在30萬-50萬元這個區間,寶馬5月的成交均價為44萬元,奔馳4月的成交均價為38萬元,奧迪5月的成交均價為32萬元。這也是BBA銷售主力車型“34C”“56E”“X3/Q5/GLE”所落的價格帶。

理想L系列的售價,落的正是31.98萬——45.98萬元這個價格區間,兩者的重合度非常高。

從6月的銷售數據上來說,BBA的銷量均在6萬+輛(BBA分別為6.98萬輛、6.68萬輛、6.87萬輛),理想為32575輛,接近一半。

理想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30萬級豪華車型中第一個月銷突破3萬輛的中國汽車品牌。在外國車企只手遮天的中高端市場,理想主要是通過以下兩個方法搶占到市場的。

1、定位“家庭車”,搶占藍海市場

車企的戰爭向來刀刀見血,而且密不透風,不同的車型和價格帶都被覆蓋的嚴嚴實實,理想則非常巧妙的定位在“家庭車”的維度,這個傳統巨頭們都忽略的市場。

英國BBC的汽車節目Top Gear發布過2023年“十佳家庭車”榜單,排名前十的分別是福克斯、保時捷taycan、雷諾達斯特冒險家、沃爾沃XC90、斯柯達速派、寶馬5系、奔馳E-Class Estate、奧迪RS6、沃爾沃V9、阿爾法羅密歐,其中大部分都以性能車為主,這反映了歐洲車企對“家庭車”的偏重點主要放在運動和操控方面,而在舒適、寬敞、安靜等工具屬性上,并沒有涉足。

于是“家庭車”這個藍海市場,成了理想的基本盤。一方面,大家成家立業后普遍需要一款車方便全家人出行,這是剛需。另一方面,“奶爸們”具有較強的支付能力。

由此,理想的產品策略、營銷方向、品牌傳播都是圍繞“家庭車”展開,飽受詬病的“冰箱彩電沙發”并不是突發奇想的差異化戰略,而是緊緊圍繞著“家庭車”理念展開的產品設計。比如,四屏交互是為了給家人提供娛樂,六座SUV是為了讓家人乘坐更舒適,車載冰箱可以給孩子放奶粉、飲料,給老人儲備藥品。在此基礎上,不斷超越用戶需求,把“奶爸車”刻進骨子里。

2、用增程,實現“低成本、大尺寸”

眾所周知,中國人喜歡大車。多年霸榜中國銷冠的大眾最有發言權,大眾前CEO畢睿德說過:中國人想要的是大、便宜和簡單的車型,而不是小而復雜的汽車。

理想在這個基礎上,給了消費者更好的選擇——大且更加便宜。

理想L7的車身尺寸為5050x1995x1750mm,軸距為3005mm,兩者比BBA的X1、Q3、GLB等緊湊型SUV都更大,主流品牌中鮮少有軸距和車長超過理想L7的車型。這是因為BBA有著嚴格的等級體系,A4、A6、A8的大小逐級遞增,不允許越級,要在配置、性能等方面拉開差距。消費者想要購買更大尺寸的車型,就要支付更高的價格。

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就要“低價高配”,理想的解決方案是增程電動。

在30萬元+的價格帶上,理想的電池成本加上增程器的成本,只占到了整車成本的25%,其他品牌則占比超過40%,相比之下理想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這筆錢可以用在更豪華的配置上,讓消費者在選購理想產品的時候,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物超所值”。

同時增程還能解決“充電難”的問題,化解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里程焦慮”,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學習蘋果“1打N”,實現成本最優解

別的品牌用車海戰術廣撒網,理想用一款車型打天下。

8年來,理想汽車以理想ONE為起點,不斷地更新迭代新產品,和iPhone系列異曲同工。

就像是李想在微博里說的“理想L9是180平米大三居、理想L8是120平米三居、理想L7是120平米大兩居、理想L6是90平米兩居”,對于消費者來說,只需要根據家里的人數和預算選擇不同款式的“移動的家”。

雖然網友經常吐槽理想是“套娃策略”,但是這么做卻能夠帶來極大的好處,一是可以復制理想ONE的爆款策略,二是能夠通過共享軟硬件實現規模化效應,降本增效。生產便捷,降低庫存管理難度;研發流暢,減少驗證時間;同樣的經驗復制使用,便于產能爬坡。

就比如說,理想的L9 MAX、L8 MAX、L7 MAX用的都是禾賽AT128激光雷達+英偉達雙Orin的硬件組合,同樣的一套軟硬件平臺,能夠大大降低整車、軟件研發的難度,在后續研發的過程中不需要同時保障多款車型,也不會帶來產能難題,更不會增加隱形的造車成本,能給消費者更好的價格。

李想也說過,“L7、L8、L9除了車殼和座椅以外,剩下都是一樣的,跟你買的iPhone14、14Plus、14Pro Max背后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平臺研發基本占據了理想7-8個點的成本,遠遠高于傳統汽車廠商的研發費用。因為產品基本上兩個點就夠了,并不像大家想象中花那么多錢,當然這跟我們SKU少有關系”。

為了更好的降低成本,理想在做L系列的時候斥巨資開始做平臺,所有的資金投入都是為了更好的降本增效,理想的平臺也是按照iPhone的方式做的,有增程電動平臺、高壓純電平臺、智能駕駛平臺和智能座艙平臺,還有一些輔助小平臺都是完全通用,因為理想只有一款車,所以OTA效率拉滿。

利潤率>20%,留在牌桌上繼續玩下去

企業需要擁有健康的造血能力,才能留在牌桌上一直玩下去。

尤其是對于造車這個動輒投入上百億的行業來說,想要留在牌桌上,不能永遠靠融資,要有健康的營收,毛利率,才能將賺來的利潤持續投入在研發上,實現良性循環。

在汽車發展史中,因為經濟危機導致銷量減少、難以融資最后迫使車企倒閉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使是通用和克萊斯勒這樣的大公司也不能幸免。

這種危機意識讓理想這家企業從誕生開始,就專注于“把錢花在刀刃上”,想盡一切辦法讓毛利率變得健康。

李想認為,20個點是企業能夠長期健康發展的最低毛利率,比如特斯拉過去那么多年一直賠錢,但從Model S、Model X,甚至從Roadster開始,毛利率一直穩定在20%以上。

一般來說,車企的利潤需要保持在15%-20%的水平,最終決定利潤空間的就是成本,所以理想的所有策略都圍繞著“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展開,而決定的成本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規模”。

1936年“萊特定律”提出,單個型號的汽車產量每累計增加一倍,成本價格就會下降15%。這是對一款車的成本分析,如果同時研發多個車型,且沒有形成一定的平臺化,還會相應地在研發和銷售環節上產生更多的成本,增加成本壓力。理想汽車平臺化也是這個原因。

今年二季度,理想的毛利率為21%,就是規模效應帶來的稀釋固定投入,降低原材料成本的作用,并且能夠讓單車成本降低至25.5萬元,綜合下來進一步提升毛利率。

在銷量和利潤率上,理想都是新勢力當中的優等生。

結語

理想成功的“家庭車”定位、原子級別的成本控制,復制蘋果的爆款打法,讓它圍繞這一個核心不斷展開所有的策略,形成滾雪球般的復利效應。也讓它成為新勢力中的頭號玩家。

理想的成功經驗值得許多車企學習,從看似平凡的“刺猬型公司”積蓄能量,在具備變現能力的差異化賽道,一步步走向不凡。

如今理想汽車已經成功實現了毛利率大于20%這個目標,從“活下來”進入到了“終極廝殺的戰場”,那里有更為強大的對手,期待理想在新征程給出的最優解。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