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車企難獲科創入場券 “新能源汽車科創板第一股”虛位以待

2021-09-06 09:43:56來源:財經網  

新能源汽車科創板第一股花落誰家,依然沒有答案。

截至今年8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達331家,總市值達5.55萬億元,但“新能源汽車科創板第一股”仍虛位以待。較于兩年前車企們的趨之若鶩,近一段時間的靜默期,呈現出相當的反差。

2019年6月科創板開板,為科技創新企業量身打造的注冊制,以相對更包容接納的姿態,一時激發了為籌錢苦惱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的上市熱情。

路透社曾預言,絕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將死去,只有少數幾個存活。彼時科創板之于車企,可類比海上方舟。

哪吒汽車、天際汽車、零跑汽車、愛馳汽車、奇點汽車、前途汽車、博郡汽車等均表達過科創板意向。其中,吉利汽車與威馬汽車展現了較強的執行力。而時過兩年,由于種種原因,車企們對于科創板的態度,明顯被低溫了。

招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白毅陽表示,車企沖擊科創板意在融資獲得高估值,目前止步的原因不外乎公司科技屬性與財務問題。很多汽車企業上不了科創板,或會轉身選擇港股、美股,畢竟融資窗口正逐步關閉。

沖擊科創板的動力

大概一年前,車企們還對于沖擊科創板普遍報以樂觀期待。

最典型的是,2020年6月,吉利汽車發布“發行人民幣股份,在科創板上市”計劃,這是個循序而重大的轉變。

多年前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曾放話:吉利汽車回歸A股的可能,暫時沒有,以后也不可能,在一個地方上市就夠了。

公開資料顯示,吉利汽車2005年5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隨著2018年汽車市場顯露疲態,出于對現實業務的戰略考慮,吉利汽車的上市態度變為:樂于回歸A股,目前還沒機會,會了解相關政策,看時機。

吉利汽車屬境外注冊國內經營的紅籌企業,2020年以前國家尚未出臺相關紅籌企業的國內上市政策。

2020年4月,《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一經發布,為吉利汽車等紅籌企業帶來了利好消息。同年8月27日,吉利汽車向上交所提交上市申報材料。9月28日,上交所同意吉利汽車首發上市科創板請求。

從吉利汽車自身發展角度,2015-2018年,其銷量數據從53.85萬輛增至150萬輛,凈利潤從22.6億元增至125.5億元,勢頭猛進。

隨后情勢急下,銷量凈利潤雙下滑。2019年,吉利汽車總銷量136.2萬輛,降幅9%,凈利潤81.9億元,降幅達35%。2020年,總銷量132萬輛,跌幅3%,凈利潤55.7億元,跌幅33%。

同時期橫向比較,各車企的日子都不好過。公開資料顯示,2017-2020年三季度,威馬汽車虧損達114億。恒大汽車2019年至今虧損達174億元。此外,新勢力第二梯隊及以下車企由于困囿于資金缺乏、造車進程緩慢等因素,銷量普遍不盡人意,營收狀況可想而知。

此時科創板以不考察盈利能力、靈活股權激勵等規則展示了其“親和力”。對于急需輸血的車企來說,上市是重要的融資及發展渠道。

為什么紛紛停滯放緩

公開信息表明,吉利汽車科創板上市前期進展相當順利,直至今年3月被曝出,因申請文件中財務資料過期被上交所終止審核。6月25日,吉利汽車發布兩則公告宣布,暫時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同時積極為旗下品牌極氪汽車尋求不同外部融資方案。

對于此變動,吉利汽車稱出于經營策略調整。但據彭博社,國內監管部門對于吉利汽車是否有足夠高科技含量和發展存疑。雖然有消息稱,在科技實力方面吉利其實從專利數量、研發團隊等多方面列舉了其自主研發的國際領先技術。

有業內聲音認為,公告中“待有關條件成熟,本公司再積極推進人民幣股份發行上市工作”,或是吉利選擇押寶極氪,將極氪業務發展優先提請至集團最重要級別,讓極氪先實現社會化融資,繼而日后掛牌資本市場,從而帶動整個集團的戰略轉型。

威馬汽車科創板上市遇到的情況類似。據上海證監會公告,今年1月,威馬汽車完成上市輔導,但3月該進程被暫停。

對此,威馬汽車的解釋為,正在進行科創板IPO排隊,上市時間未定。不過據媒體稱,有知情人士透露,威馬汽車止步科創板是因為材料審查中被發現科技含量不足,研發投入營收占比不高及持續虧損等多方面問題。

自吉利汽車、威馬汽車相繼失利后,新能源車企對科創板的看法明顯冷靜了許多,多持觀望態度。

有觀點認為,新能源車企面臨的窘境是政策收緊所致。

2020年12月,上交所修訂發布《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管理辦法》,由此科創板政策開始收緊。今年6月,上交所再發布《科創板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規則》、《科創板上市委員會管理辦法》。隨后,又跟進了《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標準及相關事項》,規則在修訂中不斷細致與嚴謹。

新勢力的科創前途

相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造車新勢力,尤其是第二梯隊企業尚無涉及“三電系統”等相關核心技術功能可展示。車企們本就難產的自主研發技術,在面對不斷縮緊的科創板政策時,顯得愈發局促。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告訴財經網汽車,激勵車企們沖擊科創板的,是借助其投資渠道在廣度與量級上可募集比A、B、C輪更多的資金。如若達成IPO上市,對企業而言是極重要的背書,同時企業的品牌力將得以提升。但想要成功入局科創板,需要該企業在公司組織架構、產品競爭力、品牌知名度、財務狀況、股本結構等各方面經得起嚴格審查。

“科創板體現的是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強調申報企業具備技術的獨特性”,汽車技術專家萬春雷表示,目前科創板中“小巨人”企業居多,比如制造液壓缸、閥體等小而精的核心部件企業,其科技型產品特色顯著,其中很多企業是行業引領者,對于全國甚至全球的相關行業而言具有穩定功用及廣譜性。反觀新能源汽車行業,看似欣欣向榮發展迅猛,實則魚龍混雜,多不能在市場上形成技術的差異化優勢。且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度并不樂觀,真正走到百姓家庭的很少,以吉利為例,其車輛多由集團出行業務消化,采用左手倒右手的流通模式。此外,新能源汽車存在所需投入大、生產周期較長的特點,如果造出來的產品市場不買賬,又恰好是上市企業的,那么必將對追捧投資者造成巨大風險。因此嚴格的審查非常必要,可篩選出真正健康運營的企業,避免虛假披露、坐莊操控、圈錢等歷史痛點的發生,資本市場是社會經濟建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健康程度關乎國計民生。

招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白毅陽表示,車企沖擊科創板意在融資獲得高估值,目前止步的原因不外乎公司科技屬性與財務問題。很多汽車企業上不了科創板,或會轉身選擇港股、美股,畢竟融資窗口正逐步關閉。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