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沸騰了!政策火力全開,放出連環大招!

2023-08-28 08:24:03來源:ZAKER財經  

周末政策火力全開,A 股 " 連夜 " 漲停。

8 月 27 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發文,印花稅減半征收。同時,證監會又連發三文,放松股市加杠桿限制,收緊 IPO 節奏,規范減持行為等等。


【資料圖】

所有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刺激股市上漲。

大家都調侃,如此大的政策支持力度,股市要是還不漲,接下來就要下場 " 抓人 " 了。

自此,7 月 24 日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后,政策預期全部落地。

有一個問題是,A 股將從此告別 3000 點了嗎?

1

政策火力全開,短期情緒高漲

火力全開的政策中,有兩個政策直接刺激市場情緒,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一個是,印花稅減半征收;另一個是,放松股市加杠桿限制。

先看印花稅減半征收。

8 月 27 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自 2023 年 8 月 28 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

目前,證券交易印花稅按照賣出時成交金額單邊千分之一收取,現在印花稅減半征收意味著,賣出股票割肉的時候,少交一些稅。

大概就是,每賣出 100 萬的股票,少收 500 元印花稅。

相比 1%(1 萬)的波動或 10%(10 萬)的波動幅度,印花稅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什么?

證券交易印花稅政策設定的本意是,鼓勵大家買入股票并持有。

買股票,本來就不交證券印花稅,只有賣股票才交印花稅。

現在賣出股票的印花稅減半征收,邏輯上并不會直接刺激投資者進場買股票,不會刺激股市上漲。

投資者之所以進場買股票,僅僅是受市場情緒影響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看,印花稅每年貢獻大概 2000 億的稅收。今年前 7 個月,證券交易印花稅 1280 億元,同比下降 30.7%。

放在當下的大環境看,各行各業都缺錢,也都急需用錢。

此時降低印花稅,其實就代表了監管層的一個態度:誠心刺激股市上漲。

再看放松股市加杠桿限制。

8 月 27 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發布通知,修訂《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 100% 降低至 80%。此調整將自 2023 年 9 月 8 日收市后實施。

此外,本次調整同時適用于新開倉合約及存量合約,投資者不必了結存量合約即可適用新的保證金比例。

什么意思呢?

如果融資保證金比例為 100%,那么投資者用 100 萬元的保證金,最多可以向證券公司融資 100 萬元買入證券。

如果融資保證金比例降低至 80%,那么客戶用 100 萬元的保證金,最多可以向證券公司融資 125 萬元買入證券。

可以看出來,調整后投資者杠桿可以加到 1.2 倍。

本質上,是擴大了股市杠桿交易規模。

這個影響是什么呢?

必須明確一點,股市牛市,離不開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的支撐,其中杠桿資金是重要的一股力量。

比如,2015 年大牛市,杠桿資金的力量就非常明顯。

據證券時報不完全統計,通過融資融券、傘形信托、股票質押回購、股票收益互換、銀行貸款流出等工具,銀行自有資金及理財資金入市規模遠超 3 萬億元。

券商融資融券業務,準入門檻高達 50 萬,即便放松了杠桿限制,杠桿比例也非常低。

相比之下,之前的場外配資業務基本上沒門檻,而且可以隨隨便便加到 10 倍杠桿,10 萬元撬動 100 萬,一個漲停就是 100%-200% 的收益。

這就意味著,放松券商融資限制,投資者杠桿比例從 1 倍增加至 1.2 倍,對股市確實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是影響更大的是,市場情緒。

總體來看,無論是印花稅減半,還是放松股市加杠桿限制,這兩個政策都是短期利好政策,僅僅刺激市場情緒。

它們對市場基本面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對長期市場機制更沒有實質性影響。

2

A 股 3000 點徘徊,根源是什么?

能夠影響 A 股長期機制的有兩個:一個是優化 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另一個是,進一步規范大股份減持行為。

為何這樣說?先看一下,之前 A 股生態狀況。

之前,大家怎么看 A 股?它就是一個 " 融資 " 工具,定位上來講,很難給股民 " 造富 "。

1、它只關注融資規模大小,而不是股市漲了多少。

比如,2022 年,A 股都那么疲軟了,一年兩次跌破 3000 點。

但是,A 股 IPO 融資并沒有停,一年融資了 5854 億元,同期美股才 1425 億元(約合 207.9 億美元),英股才募資 45 億元。

A 股這哪是融資啊,這是抽血啊,而且是趁其虛弱的時候抽血。

所以,滬指多次在 3000 點附近徘徊。

之前,動態調整股指成分后,把垃圾股去掉,只留好股票,大家都一致認為,對比國外市場,最起碼股指長牛該來了。

現實情況呢?臉打得生疼!

2、大股東,圈一筆錢就跑,不分紅不派息。

當下上市公司 IPO 或增發等,大股東的本意并不是為了公司長遠發展,而只是為了圈錢。

所以,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大股東減持套路,比如 " 剛解禁就減持,一天都不能多拿 "、" 一邊增發,一邊套現 "、" 前腳發重大項目,后腳發布重大減持 " 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離婚式、清倉式、套路式、組團式等花式減持套路。

減持途徑也不短創新,二級市場直接甩賣已經過時,大宗交易轉讓也不高明,不少大股東通過換購 ETF 的方式減持。

減持那么多,得來的錢也花不完啊,怎么辦?反手又借給公司,每年收取利息。

這就明擺著,根本不看好公司發展,割了韭菜又賺了韭菜的利息。

因此,在這個生態,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會大規模分紅。

如果股票退市了,那么對于大股東也是利好,反正該套現的就套現了,退市后就不用提心吊膽的財務造假了,這叫順利上岸。

如果還想圈錢,那簡單,再搞一家公司,三年后重新上市就行了。

3、對于投資者來說,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賺一筆就趕緊落袋為安,不會長情。

為什么基金經理風格會 " 漂移 ",搞醫藥的基金會重倉人工智能等等?就是因為,基金經理知道,不炒概念,不跟概念不賺錢。

為什么大家都批評 A 股沒有長線資金?因為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財務不真實,沒有投資者保護機制,大家自然不敢長期拿一只股票," 老八股 " 等等案例還少嗎?

在 A 股,任何沒有及時止盈的投資,終究有一天會跌回去。

3

A 股永遠告別 3000 點,還差什么?

這些本質問題是什么?A 股,風險和收益失衡了。

對于普通股民來說,A 股的風險太大,收益太低。

短期投資,基本上就是零和博弈,或者負和博弈,基本上賺不到錢。所以,只能鼓勵股民長期投資。

目前的政策,無論是證券交易印花稅政策,買股票不收印花稅,賣股票征收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中,股息、紅利稅等等,超過一年免收稅等等。

這些政策都是鼓勵投資者長期投資資本市場。

但是,結果很殘酷,投資者并沒有因此而搞長期投資。

股市永遠 3000 點徘徊的根源是,大股東的風險和收益錯配了,即風險太低,收益太高。

1、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 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如何影響大股東風險收益的呢?

證監會有幾個安排:

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

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應當投向主營業務,嚴限多元化投資。

房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不受破發、破凈和虧損限制。

整體看,其實就是放緩 IPO、以及增發股票的節奏,減少對股市的 " 抽血效應 ",刺激股市上漲。

分開來看,上市房企再融資,放松了條件,目的是,拯救開發商,拯救房地產,這可以理解。

但是,客觀上,它惡化了房企的風險和收益比,即房企業績再爛,它也能從股市融資,能夠有機會 " 割韭菜 "。

對于其它垃圾公司再融資,監管層限制再融資的次數和規模。

什么意思?

監管層雖然無法左右大股東利用融資的效率,但是可以降低大股東的圈錢便捷度,人為的提升大股東圈錢的成本。

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東們的風險和收益。

但是,要想讓 A 股永遠告別 3000 點,這種靠行政命令的指引還遠遠不夠,應該形成制度性安排,以及懲罰性機制,讓大股東圈錢的時候也能夠三思而后行,想想這樣圈錢劃算不劃算。

只有讓大股東在圈錢的時候付出一定的代價,他們才不會肆無忌憚的圈錢,才不會把上市割韭菜當做最終目標。

2、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如何影響大股東風險和收益?

證監會發文稱,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 30% 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這個政策直接對大股東圈錢套現做出了限制,屬于提高大股東圈錢成本。

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東的風險和收益。

同樣的,這個規定也有一些漏洞,那就是大股東違規的懲罰機制。

現在大股東減持,也有很多政策限制,但是他們還是花式減持套現,根源在哪?懲罰機制不夠。

比如,大股東隱瞞一致行動人,違規減持套現了 29 億,一看證券法,只能定格罰款 60 萬。

這種情況,會讓今天和以往出臺的所有政策,都變成一個笑話,股市也永遠徘徊在 3000 點。

股市,不是公地,不是誰都可以過來割韭菜的。無論大股東還是金融機構,割韭菜,必須付出代價才是正常的市場。

引入和切實落實懲罰機制,才能夠平衡股市的風險和收益,A 股才會永遠告別 3000 點。

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財經無關。如因作品內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財經聯系。

————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