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6億產出“掛鉤”生態 夷陵推進礦山“生態開采”

2021-10-12 10:21:00來源:湖北日報  

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是儲量規模亞洲第二的磷礦腹地、宜昌千億磷化工產業集群源頭之一,分布著30家磷礦企業。同時,這里也是長江支流黃柏河的源頭,是關系著200多萬人的飲用水源地。

近年來,夷陵區持續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生態與經濟共生共贏。截至今年9月底,該區磷礦企業已上繳稅收近3.5億元,同比增長近100%,黃柏河全流域水質達到或優于Ⅱ類標準,創近10年來最好水平。

6億產出“掛鉤”生態

走進三寧礦業挑水河磷礦,秀麗青山、盈盈綠水,花園式工廠撲面而來。在新型數字礦山綜合信息化平臺前,工作人員輕撥搖桿,3.4公里外機械臂輕松擊碎巨石。井下4G信號全覆蓋,實現閉路循環、無廢排放、智能監控,一旦某項指標超標,智能調度中心大廳馬上就示警。

在華西礦業投資7.65億元的5G智能化礦山,乘坐商務車下礦,在7300米的下穿通道里,燈火通明,空氣清新。作為宜昌首批國家綠色礦山試點,華西投資1200萬元,建設30萬噸地下污水處理廠。地下生產用水,經過濾除磷凈化后清澈見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隨機走訪了5家礦企,發現出水監測總磷都在0.05mg/L左右,遠優于地表水Ⅱ類標準(0.2mg/L)。在三寧污水處理出水池,“水質清,有活魚”,30多尾鱘魚暢游其中。

夷陵區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永操介紹,樟村坪所有磷礦開采能力1843萬噸,通過生態審計,每年總量控制為500萬噸,其中拿出100萬噸實施生態補償獎勵,另拿出50萬噸用于綠色礦山和磷石膏綜合利用獎勵。“哪家礦企周邊監測數據更好了,指標就獎勵給它。”

今年高品位礦石,市場行情價格550-580元/噸,意味著礦企近6億元收入直接與生態審計掛鉤。

黃柏河流域11個斷面水質監測點,其中有7個在樟村坪,過去是工業Ⅳ類標準,如今全部提升至地表水Ⅱ類標準。自2018年以來,重點監測斷面96.4%優于Ⅱ類水質。

跨越6000米的生態開采

過去采礦,挖空一座山,礦渣又堆出一座山,兩頭破壞生態。

夷陵區推動礦企轉型,從一般挖掘全面轉型為充填法開采,即以相同體積的礦渣和其他固體物質將礦石置換出來,將山體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與有序開采并舉。

三寧礦業在轉型中,被“逼”出來一項工業紀錄。

因廠區離礦井較遠,為避免回填運輸中二次污染,三寧礦業提出建全封閉的管道,讓礦渣通過管道回落礦井。

此項工程在國內磷礦尚屬空白。2017年8月,三寧找到一家國際知名跨國工程技術企業,這家企業曾參與解決我國小浪底和東方明珠工程技術難題。

然而,洋專家現場勘測后搖了搖頭,管道總長超過6000米,坡度約15度,沒有任何混凝灰漿可以傳送這么遠。

三寧又請來了時年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古德生,古院士下到礦井說了一句,最大難題是水與回填料分離,造成堵管,關鍵是研發出穩定配方,“大膽試,不要怕失敗。”

在古院士支持下,宜昌首個綠色礦山院士工作站在三寧建立了,長沙礦山研究院鄭柏坤牽頭的專家團隊住進樟村坪。測試200多種減水劑樣品,近千次實驗最終找到“黃金配比”。

這項創新拿到多項國家專利,化解了礦山長期形成采空區的地災隱患,為重新填埋百萬噸尾礦,實施生態修復打通“任督二脈”。截至2020年,充填法采礦已成為夷陵區礦企的“標配”。

“零用水”:選礦技術升級

夷陵區磷礦資源豐富,但中低品位礦占70%。一方面是開采量受到限制,一方面是選礦水平低下、尾礦堆積,雙重壓力下,湖北宜化礦業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瞿定軍考察山西、湖南礦企后,帶回來一條出路。

公司2019年投資1000萬元新建一條30萬噸光電選礦生產線,與重介質靠礦粒在流體中比重分選不同,新工藝利用礦物對光的反射、折射,可以有效入選較低品位的“渣礦”。去年投產后,不僅礦石利用率提升至70%,每年還可吃掉10萬噸存量渣礦。

同樣,龍洞灣礦業也投資1400萬元,新建一條50萬噸光電選礦線,選礦過程中不需要水,僅需壓縮空氣。“產生的粉塵通過布袋式除塵器進行收集處理,尾礦直接井下重填,真正做到礦石不落地,廢渣不出井,無廢水外排。”公司總經理楊溢說。

目前夷陵區9家礦企正在規劃光電選礦、充填開采一體化項目,成本降低了,生態更好了。

在總量控制生態優先原則下,礦山嚴格治污,推動采、選、充關鍵生產工藝升級,實現節約化、數字化、智能化。夷陵區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艾自勤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區34個磷礦將整合壓減到21個,5年內不新增采礦權,礦企基建投產1年內要申報綠色礦山,讓礦業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張樂克 高秉政 袁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