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防疫最忌諱的是疲倦 防疫沒有躺平的理由

2022-03-15 15:49:35來源:北京商報  

“抗疫兩年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是漫長冬夜還是倒春寒?”

3月14日凌晨,面對近期突然指數級上升的疫情,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出了這樣的“靈魂一問”。而這或許也是被疫情反復折磨的人們,最想知道的答案。

洋洋灑灑兩千字,張文宏想說的內容,概括起來不過一句話:病毒的毒力已經明顯降低,但這些都不是我們躺平的理由。一旦迅速開放,會引起短時間內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兌和社會生活的短暫休克。

解釋和回應來得既接地氣,又很及時。過去幾天,眼看著疫情出現反彈,#那些被疫情偷走的時光#意外沖上了熱搜,頂在首屏的那條消息明晃晃地寫著: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

短短十個字,卻道盡了疫情三年來的無奈、遺憾和疲倦。本以為勝利在望,卻沒想被奧密克戎殺了個回馬槍,情緒上面難免“破防”。躺平吧,毀滅吧,累了……在層出不窮的調侃里,大眾對防疫的疲態在所難免,但殊不知,防疫最忌諱的便是疲倦。

疫情定格了生活,卻沒定格時間。既然日子還要往下過,安全就是一切的前提,生命安全也好,生產安全也好,都是防疫的題中之義。過往數輪疫情經驗證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仍是以最小防控成本達到最佳防控效果的最優路徑。

反過來說,防疫一旦躺平,就是覆水難收。從英國到韓國,世界范圍內動過這種心思的國家不少,實踐起來的也不少,但結果卻通常是一敗涂地。單以韓國為例,“與病毒共存”計劃實施幾個月,確診人數便已經收不住了,進入3月中旬,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連續數日超過30萬例。

躺平并不能躺贏。氣可鼓而不可泄,對防疫來說也是如此,倦態情緒人之常情,但萬不能以生命健康為代價,當務之急仍要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嚴防死守扣緊防疫鏈條才是戰勝新冠病毒的必由之路。

歸根結底,越是事出突然,越要保持冷靜。現下時刻,與其消極地爭議清零還是共存,倒不如實實在在地與病毒“正面剛”,比如近期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的上市,就不妨將其看作是一場防疫策略的升級。

防疫靠的是科學,而不是“口嗨”。精準的防疫措施仍在持續,疫苗的接種仍在推進,國產新冠藥物研發仍在加速……可以看到,這才是爭議之外真正有意義的存在。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的,中國應該堅守自己的防疫政策,在精準防控上下功夫,既把防疫做好,又讓經濟生產、群眾生活不受影響。

在文章的最后,張文宏也給出了回答:當我們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將到來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懼的呢?(楊月涵)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