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七省市聯動問策長江經濟帶 協同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2022-03-07 15:31:41來源:楚天都市報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長江經濟帶”再次被“點名”。近5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國家戰略,已在《政府工作報告》出現7次。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全國兩會,正值《長江保護法》實施一周年。極目新聞聯合澎湃新聞、天目新聞、現代快報+、新安晚報大皖新聞、上游新聞、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五省二市七家主流媒體聯動,采訪相關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問策長江經濟帶,圍繞生態環保、綠色低碳、創新驅動、區域協調、長江文化等方面,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建議,為高質量發展匯聚更強“長江力量”。

生態保護

沿江12省市委員遞交聯名提案

列出12項重大生態修復項目

今年全國兩會,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湖北等長江流域12個省市的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建議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性修復。

提案列出12項需要有計劃、分步驟在沿江各省市規劃、實施、推進的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包括加快推進“引江補漢”工程開工建設、加強太湖流域生態系統性治理、加大鄱陽湖水利樞紐項目支持力度、建立洞庭湖國家公園、將三江源生態保護納入長江經濟帶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表示,“十年禁漁”的目的是修復被透支的長江生態,在采取這一重大舉措的同時,需要盡可能地配套實施其他生態修復措施,如抓好長江魚類棲息地建檔登記、保護、修復工作,部分恢復江湖連通等。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說:“對于長江的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堅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實際上《長江保護法》給我們規定了很多非常好的制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以法治的思維和法治的方法把這樣一些制度實實在在地落地。”

區域協調

圍繞區域聯合執法進一步合作

協同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在司法系統當中,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都建立起了區域聯動機制,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但圍繞區域聯合執法工作,目前還需要進一步展開聯動與合作。”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說,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在于加強區域協同。去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按照法律規定,長江流域相關地方需要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制定、規劃編制、監督執法等方面建立協作機制,協同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今年2月,國務院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今年兩會上,多名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呼吁支持武漢城市圈發揮輻射和引領作用,把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增長極。

提案建議,支持武漢城市圈開展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重點支持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以推動城市圈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合作共享、科創平臺項目共建等。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副秘書長左俊認為,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要把教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推動科技、人才、勞動力等創新要素的跨區域配置。

綠色低碳

建立GEP與GDP雙核算考評機制

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地處長江之尾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守護著母親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風華。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表示,長江經濟帶不僅是一條“綠飄帶”,更是一條“黃金帶”。

“浙江需要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劉銳建議,浙江要建立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和GDP(國內生產總值)“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考評機制,把生態產品價值的開發和保持作為政府工作評價的重要內容,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地位突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表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在推進“雙碳”工作協同上聚焦用力,在推進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上聚焦用力,要把更多的政策資源投放到支持長江經濟帶高等教育相對落后地區的人才隊伍建設上。

長江文化

讓每個人把整條長江放在心里

共建共享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滾滾長江,從唐古拉山一路奔向東海,全長6300余公里,兩岸風光無限,文脈更是源遠流長。

為進一步促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長江經濟帶與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相互協調,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建議,推動沿江13個省區市共建共享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早日成為長江沿線經濟、生態、文化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

在頂層設計方面,賀云翱建議各地在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時,要把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互協調作為重點內容。同時,推動國家有關部委建立全流域范圍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協調聯動機制。強化沿線城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長江經濟帶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序銜接、協調推進,形成管理模式和管控方式上的省市縣域全線一盤棋,做到長江上、中、下游區域協調,共建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熊召政表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一個載體,應該讓每個人把一整條長江放在心里。作為國家文化公園,以國家的名義來做這件事情,對長江文化、生態文明、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將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建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方面,湖北作為科教大省,有著天然優勢。”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建議,加強長江沿線省市文化交流,通過生態同建、文化交融、合作共享,把長江全流域文化打造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精神富礦。

綜合交通

打通“腸梗阻”提升通航能力

合力打造長江“黃金旅游帶”

“必須打通長江航道‘腸梗阻’,建設綠色航運服務區。”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府參事張洪建議,進一步加快三峽庫區等長江重要干、支流航道建設,特別是提升三峽大壩航道等級,推進航道由“通”變“暢”,讓船從“走得了”向“走得快”轉變。同時,積極推動清潔能源應用和污染物治理,形成涉及綠色航運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全領域服務的綜合服務區,實現長江“黃金水道”綠色發展價值最大化。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建議,提升長江干流航道的通航能力,推動重要航道疏浚,整合港口岸線資源,打造暢通高效的長江“黃金水道”。沿江各省份要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將兩岸的自然風光點和歷史人文旅游點進行精細策劃,依托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打造長江“黃金旅游帶”。

創新驅動

集合優勢資源建設科創共同體

匯聚力量提升創新協同能力

“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推出以來,沿線各省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已成為中國創新驅動的重要策源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應把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協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匯聚力量提升創新能力。

“應鼓勵跨區域合作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瞄準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部署一批區域合作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集合上中游區域優勢科創資源建設若干科技創新共同體,完善省域合作、部省合作等各產業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機制。”施衛東說,支持跨區域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尤其是注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區域統籌協調,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做到“精準滴灌”。

施衛東還建議,著力解決長江經濟帶創新能力不協調、不均衡問題,包括上、中、下游地區攜手互動合作,以產業為依托建立跨區域協同合作機制。政府也要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的資金投入與政策引導,不斷完善市場化、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統籌全流域的產業科技創新組織,完善跨區域專利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快培養高端產業科技創新人才,匯聚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科技創新協同能力。

綠色崛起成高質量發展最亮底色

湖北向母親河交出精彩答卷

湖北地處“長江之腰”,發展重心、發展未來在長江。

湖北肩負“一庫清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重要使命,要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2021年,湖北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生態省建設,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交出了一份“荊”彩的“綠色答卷”。

過去一年,湖北持續走深走實長江大保護,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30家,治理礦山298個,退耕退湖退垸還濕4萬畝,完成造林196.6萬畝,近千萬畝禁捕水域全面實現“四清四無”。長江、漢江干流湖北段水質保持Ⅱ類,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為優,有力保證了“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清水北送”。

此外,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深化工業源、移動源、城鄉面源“三源共治”,17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過去三年均值下降12.8%。協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6%,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源全部達標。

綠色崛起是湖北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過去一年,湖北統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淘汰過剩水泥產能290萬噸,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1.8%。建成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碳市場配額成交規模居全國前列,湖北成為全國碳資產大數據中樞。黃岡市羅田縣、恩施州宣恩縣等7地新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2022年,湖北將堅定不移改善生態環境,切實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堅決扛實共抓長江大保護責任,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全力維護好錦繡山川、大美江湖,多姿多彩展現荊風楚韻。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深入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真正讓綠色崛起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