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寒露風”何以常在白露或秋分時? 農作物需多措并舉預防“寒露風”

2021-09-08 10:13:04來源:科技日報  

9月7日是“白露”節氣,白露到秋分這半個月,多數年份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雨量適中,農民借機對農作物加強肥水、病蟲防治等田間管理工作,以促進其協調生長。去年9月14日,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等地,就開始出現了輕到中度后為重度的“寒露風”。今年“寒露風”會不會早到?田間管理又將如何調整?為此,記者采訪了湖北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

據介紹,“寒露風”的稱謂最早源于華南一帶,通常在10月寒露節氣前后,那里的晚稻正值抽穗揚花期,有時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降至20℃以下,常伴隨降水或偏北大風天氣,導致晚稻開花、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空癟率增高,結實率降低而減產。

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雙季晚稻種植已向長江中下游北擴,最早采用粳型品種,有一定的抗寒能力,這樣就沿用了上述溫度指標。這些地區播種早的晚稻在9月中旬后期或下旬即進入抽穗揚花期,有的年份就易遭受低溫危害,尤其是一些年來隨著雜交晚稻的推廣,像江漢平原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于23-22℃,就會導致冷害,所以就沿用了以往的“寒露風”稱謂。黃智敏說,對于“寒露風”的預防,中國氣象局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早就提出過一些防御措施,像江漢平原首先要從適時播種做起,目前采用的中熟性雜交晚稻品種,要確保其安全齊穗,就要確定應有80%保證率的年份,在“寒露風”到來前能安全齊穗期,因此期在9月8-10日,就應按此時段倒推,其適宜播種期就在6月20-22日左右。去年有的農戶因“澇梅”天氣,過遲到6月底7月初播種,9月14日遭受“寒露風”的危害,不能正常開花、授粉、受精,導致空殼率明顯增高。

為了抗御“寒露風”,就應盡早加強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防治,對已始穗的田塊可先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以利于增強植株抗逆力,提高光合效率;接著在降溫前田間灌8厘米左右深溫度較高的溝塘水保溫,可明顯減輕危害。

另外,在低溫陰雨陡晴增溫減濕的中午,田間不可過急放水,避免因氣溫驟升濕度陡降,因植株葉片水分蒸騰過速,生理水分失調,導致植株萎蔫,也會引起授粉、受精不良使空殼率增高。

“寒露風”過后往往有一段回暖天氣,切勿因遭遇秋寒怠后管。應適時補施速效肥,增強葉片功能,以利于灌漿充實,考慮到雜交水稻有二次灌漿特性,尤防過早斷水,做到田面干干濕濕到谷黃,提高谷粒的充實度。(劉志偉)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